打开APP

PNAS:陈春英团队发现肠道菌群新功能,可将工程无机碳纳米材料发酵成内源有机代谢物

该研究基于建立的创新分析方法,首次明确了碳纳米材料从源端-中端-终端的代谢全流程,突破传统微生物只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合成有机丁酸分子的认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能够利用人工合成碳纳米材料作为碳源生成内源有机

2023-05-16

New Phytologist:揭示蜈蚣草对长距离转运的分子机制

  植物修复技术是应对土壤砷污染的解决方案之一,也是实现土壤持续安全利用的绿色环保技术。蜈蚣草是土壤砷污染植物修复研究的模式物种,其对砷超积累的分子机制是近年来环境植物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高效的砷长距离转运效率是蜈蚣草超积累砷的重要特征,其中木质部装载是蜈蚣草高效砷转运的关键环节,但该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

2022-01-19

手性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手性无机纳米结构的快速发展已经从本质上的手性纳米粒子扩展到由有机物、金属、半导体及其混合材料制成的更复杂的组装体。

2021-09-24

Mol Metabol:长期暴露于或与2型糖尿病等人类慢性疾病发生直接相关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学机制或能将长期暴露于砷与诸如癌症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之间联系起来,相关研究发现或能帮助产生开发新型药物的潜在靶点。

2021-09-16

Nat Commun:基于亚烯的多个独立靶向活性氧簇爆发的癌症治疗手段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所有需氧生物产生的一组高度活性的小分子,包括羟基自由基(·OH)、超氧化物(·O2 -)和其他非自由基成员,如过氧化氢(H2O2)和单重态氧(1O2)。

2021-08-12

土壤微生物无机氮同化研究取得进展

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是构成土壤氮素保蓄能力的重要组成。合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同化无机氮作用可有效提高土壤氮素保蓄能力,减少氮素损失风险。然而,真菌和细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两大主要类群,如何真实有效地区分并量化两者对无机氮的同化速率是个未解难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晓波在研究员李志安的指导下,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的科研人员合

2021-03-21

中德科学家联合发现抗水稻品种

 近日,《自然通讯》发表中德科学家联合研究报告,通过对约4000种水稻进行研究,科学家们找到一种能极大中和有害物砷(Arsen)的水稻品种。实验发现,该品种谷粒含有的砷明显低于其他品种,此外含有较高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硒。联合研究团队负责人分别为海德堡大学教授Rüdiger Hell和中国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赵方杰(音译)。该研究的背景是,科研人员发现

2021-03-12

研究发现无毒浓度纳米银可拮抗诱导的遗传毒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安团队在纳米银拮抗砷诱导的遗传毒性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团队发现,无毒浓度的纳米银可通过降低重金属砷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生物累积和提升细胞内抗氧化能力来拮抗砷诱导的遗传毒性。相关研究成果以Silver nanoparticles protect against arsenic induced ge

2021-02-19

无机毒性机制及其缓解策略提升稻米安全品质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norganic Arsenic Toxicityand Alleviation Strategies in Rice”的评述性文章,为水稻低砷积累种质创制与分子设计育种、低砷稻米安全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等稻米安全品质方面提

2020-12-25

喀斯特稻田土壤微氧生物亚铁氧化耦合碳同化及固定研究获进展

   水稻根际等微氧条件土壤中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较为普遍,形成的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有效阻止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体迁移。然而,微氧环境过程及其多元素耦合循环研究,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及关键证据获取的难度,未能有效明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承帅课题组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副研究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