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麦吉尔大学:利用肥胖相关的免疫微环境进行癌症治疗

  1. 癌症
  2. 肥胖

来源:本站原创 2021-06-30 16:19

肥胖会导致慢性低度炎症,并导致多器官系统免疫格局的改变。考虑到慢性炎症与癌症之间的联系,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肥胖与风险增加和更糟糕的结果相关就不足为奇了。矛盾的是,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BMI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的提高有关,并且在临床前环境中已经证实了因果关系。有人提出,肥胖相关的免疫失调是这一观察结果的基础,因为它无意中为提高ICI的疗效创造

肥胖会导致慢性低度炎症,并导致多器官系统免疫格局的改变。考虑到慢性炎症与癌症之间的联系,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肥胖与风险增加和更糟糕的结果相关就不足为奇了。矛盾的是,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BMI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效的提高有关,并且在临床前环境中已经证实了因果关系。有人提出,肥胖相关的免疫失调是这一观察结果的基础,因为它无意中为提高ICI的疗效创造了有利的微环境。最近ICIS在肥胖癌症患者中的成功增加了额外的免疫靶向治疗在这方面具有治疗价值的可能性。在这里,作者回顾了肥胖如何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组成,可以用于癌症治疗。作者讨论了支持癌症患者ici治疗中肥胖有益作用的现有文献,针对先天免疫系统以减轻慢性炎症过程的潜在机会,以及如何在不单纯依赖体重指数的情况下准确定位最有可能从免疫干预中受益的肥胖患者。鉴于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国际范围内不断扩大,作者建议了解与肥胖相关的炎症对于降低癌症死亡率和利用癌症免疫治疗时代的新治疗机会是必要的。


图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171329/

肥胖症的日益流行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全球流行病。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45%的世界人口将超重,16%的人口将肥胖,而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9%9%。肥胖及其相关的健康风险是医疗保健系统的主要负担。与肥胖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有很多,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2糖尿病和癌症。现在,较高的体脂含量被认为是13种癌症的危险因素,据估计,20%的癌症是由超重引起的。在美国,据估计,肥胖占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14%,占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20%。鉴于这些发现,需要进行研究来更好地理解超重、癌症风险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尽管有令人信服的流行病学数据将肥胖和癌症联系在一起,但高体重指数(BMI)并不总是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 在几种癌症类型中,研究表明,与正常的BMI相比,高BMI与癌症诊断后死亡率的降低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肥胖是肾癌发病率的既定危险因素,但体重指数高的肾癌患者表现出癌症特异性存活率的改善。此外,高BMI黑色素瘤、肺癌和肾癌等免疫检查点阻断后预后的改善有关。因此,BMI不是一刀切的,解决肥胖和癌症之间的联系比推荐减肥要复杂得多。

世界卫生组织将超重定义为体重指数为25-29.9kg/m2,将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30kg/m2. 虽然BMI被认为是最常见和被广泛接受的肥胖决定因素,但它并不总是准确地代表代谢综合征。例如,根据BMI分类,25%的肥胖者在新陈代谢方面是健康的。与此同时,体重指数正常的人中有20%的人新陈代谢不健康,这意味着尽管他们看起来很健康,但他们患新陈代谢并发症和合并症的风险更高。BMI根据身高和体重对人进行分类,并作为全身脂肪总量的替代指标,而不区分潜在的混杂合并症,如年龄、性别、种族、营养状况、生活方式、身体功能和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为了为患有代谢综合征的癌症患者提供循证的建议,重点研究这些复杂关系背后的分子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与代谢性肥胖相关的免疫学改变和抗炎治疗策略

图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171329/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讨论了肥胖和癌症免疫治疗疗效之间潜在的潜在机制。作者首先描述肥胖向慢性炎症状态的发展,并强调各种先天免疫细胞在引发炎症中的作用。然后作者讨论强调适应性和先天免疫隔间治疗机会的数据,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巨噬细胞靶向治疗。除了体重指数,作者还概述了代谢综合征和肥胖相关炎症的潜在指标,这些指标可能对癌症患者的分类有用。最后,作者提出了针对肥胖相关炎症和癌症的假定治疗组合,包括通常为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开出的药物的作用。随着肥胖和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增加,了解脂肪组织和肿瘤之间复杂的生理相互作用对于利用新的有希望的生物学靶点至关重要。(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Lysanne Desharnais et al. Exploiting the obesity-associated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for cancer therapeutics. Pharmacol Ther. 2021 Jun 22;107923. doi: 10.1016/j.pharmthera.2021.10792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