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从结构上分析候选新冠疫苗NVAX-CoV2373中的全长刺突蛋白

  1. ACE2
  2. COVID-19
  3. NVAX-CoV2373
  4. SARS-CoV-2
  5. S蛋白
  6. 多碱性切割位点
  7. 疫苗
  8. 胞质尾区
  9. 跨膜结构域

来源:本站原创 2020-11-07 21:43

2020年11月7日讯/生物谷BIOON/---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于2002-2003年在全球爆发。与SARS-CoV同属β冠状病毒(β-CoV)属的SARS-CoV-2在2019年底出现,传播迅速,到2020年9月全球感染人数超过2800万。由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被世界
2020年11月7日讯/生物谷BIOON/---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于2002-2003年在全球爆发。与SARS-CoV同属β冠状病毒(β-CoV)属的SARS-CoV-2在2019年底出现,传播迅速,到2020年9月全球感染人数超过2800万。由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大流行病。作为应对措施,几种SARS-CoV-2候选疫苗正在开发,并在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进行测试。SARS-CoV-2刺突糖蛋白(S蛋白)三聚体是疫苗开发的重点,这是因为它是宿主免疫防御的主要靶标。

与其他1型融合蛋白一样,SARS-CoV-2融合前S蛋白三聚体是相对稳定的,在S蛋白与人细胞表面上的ACE2受体结合和遭受蛋白酶切割后,会发生结构重排,从而从融合前构象变为融合后构象。稳定化的SARS-CoV-2 S蛋白胞外结构域在融合前构象下的结构已被解析出,并与SARS-CoV的S蛋白相类似。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先进的候选SARS-CoV-2 S疫苗(NVAX-CoV2373)的结构,这种候选疫苗是基于包括跨膜结构域(TM)和胞质尾区(cytoplasmic tail, CT)的全长S蛋白(氨基酸残基1~1273)开发的。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analysis of full-length SARS-CoV-2 spike protein from an advanced vaccine candidate”。
图片来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1502。

作为这种候选疫苗中的最终构建体,SARS-CoV-2-3Q-2P也在S1/S2多碱性切割位点(polybasic cleavage site,即含有多个精氨酸残基的切割位点,其中精氨酸是碱性氨基酸)上进行修饰,使之从原先的RRAR突变为QQAQ,从而使得它具有蛋白酶抗性,与此同时在S2融合核心的K986和V987残基处进行2个脯氨酸替换以增强它的稳定性,从而产生SARS-CoV-2 3Q-2P-FL蛋白。

从昆虫细胞中表达和纯化的3Q-2P-FL蛋白,在0.01%(v/v)聚山梨酯80(PS 80)洗涤剂中配制。为了表征3Q-2P-FL免疫原的结构完整性,这些研究人员在Matrix-M佐剂存在的情况下,对在PS 80下重建的3Q-2P-FL进行了阴性染色电镜成像,从而再现了正在人类中测试的疫苗配方。这种成像显示这种三聚体3Q-2P-FL蛋白以游离三聚体或多三聚体玫瑰花结(multi-trimer rosette)的形式存在,后者含有多达14个三聚体而且它们的跨膜结构域封闭在PS 80洗涤剂的胶束核(micellar core)中。NVAX-CoV2373纳米颗粒疫苗配方中的3Q-2P-FL蛋白紧密簇聚可能导致比单独的可溶性三聚体更强的免疫反应,这一点类似于其他的病毒糖蛋白免疫原(流感病毒的HA蛋白和RSV病毒的 F蛋白)。

此外,这些研究人员还对在PS 80下重建的3Q-2P-FL进行了低温电镜(cryo-EM)成像和位点特异性聚糖分析。他们发现3Q-2P-FL免疫原的稳定的融合前构象在S1亚基上与之前已发表的S蛋白胞外结构域结构略有差异。他们还观察到这种全长的3Q-2P-FL三聚体之间的新型相互作用,从而允许形成更高阶的S蛋白复合物。

这项研究证实了这种全长的3Q-2P-FL蛋白免疫原的结构完整性,并为解释这种多价纳米颗粒免疫原的免疫反应提供了依据。(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Sandhya Bangaru et a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full-length SARS-CoV-2 spike protein from an advanced vaccine candidate.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15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