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家中分娩vs医院分娩?在家中分娩或能让婴儿机体拥有更具健康益处的微生物组!

  1. 健康效益
  2. 分娩
  3. 孕妇
  4. 微生物组
  5. 母乳喂养
  6. 消毒
  7. 胎儿

来源:本站原创 2019-07-26 13:27

2019年7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纵观人类历史,婴儿常常会出生在其母亲所居住的地方,比如房子、小屋或是山洞中,只有在上个世纪,新生儿出生的地方才“搬”到了医院,那么出生地点的改变是如何改变机体中的微生物组呢?其又是进一步影响机体健康的呢?图片来源:Monkey Business Images/Shutterstock.com为了找到答案,来自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韩国首尔

2019年7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纵观人类历史,婴儿常常会出生在其母亲所居住的地方,比如房子、小屋或是山洞中,只有在上个世纪,新生儿出生的地方才“搬”到了医院,那么出生地点的改变是如何改变机体中的微生物组呢?其又是进一步影响机体健康的呢?

图片来源:Monkey Business Images/Shutterstock.com

为了找到答案,来自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韩国首尔世宗大学的研究人员比较了在家中出生和在医院出生的婴儿粪便中细菌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医院出生方式会改变新生儿机体中的微生物组,或许会使其后期面临更高的特定免疫性或代谢性障碍的风险,那么对此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研究人员认为,只有在非常有必要的时候我们才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从而支持不受干扰的自然分娩方式,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也表明,这的确可行。在过去10年里,基于人类机体中数万亿个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研究人呢元发现了改善机体健康的很多方法,出生时暴露于生殖道的细菌会开启细菌在新生儿体内的定植过程,最开始,婴儿机体不同部位中的细菌群落是相似的,而且往往与母亲机体的相匹配,而随着时间推移,机体不同部位(比如皮肤、口腔和肠道)便会形成自身独特的微生物群落。

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在开启机体免疫和代谢功能上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就是为何研究人员想要调查医院影响因素如何塑造婴儿机体早期肠道微生物组的原因了,研究人员通过对在家中顺产的健康母乳喂养婴儿和在医院顺产的类似婴儿进行分析,比较了其粪便微生物群落的差异,随后确定了哪些微生物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最容易进行繁殖。

研究者发现,在家中出生的婴儿更有可能被有益的微生物所定植,这些微生物与机体正常的免疫、代谢和消化功能直接相关,而在医院出生的婴儿机体中更有可能会定植与剖腹产、抗生素治疗和配方奶粉喂养等干预措施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尽管这些事情并未在本研究的婴儿机体中发生)。

随后研究者想观察,是否微生物组的差异会使得结肠上皮细胞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将这些上皮细胞暴露于粪便材料中,粪便中含有婴儿机体微生物组的样本,研究者发现,当婴儿一个月时,暴露于医院出生婴儿粪便材料中的细胞更易于表现出炎症反应,而机体炎症反应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细胞水平下的慢性炎症往往会引发个体后期炎性疾病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人员仅在实验室研究中观察到了这一点,而不是在一个活的的婴儿机体中,所以目前研究者无法推测这一发现对于婴儿长期健康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婴儿常常会获益于母亲机体中未被干预的细菌群落,包括出生时的产道和粪便细菌,然而在出生后第一年的母乳喂养期间,婴儿便会接触母乳和皮肤上的细菌,早期母婴传播的中段往往与婴儿体内微生物组的改变存在一定关联,同时还会影响婴儿后期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研究人员支持不进行干预的分娩过程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不被干预的出生过程并不总是可能的,一旦孕妇出现并发症,诸如抗生素或剖腹产等改变机体微生物组的干预措施就能够挽救母亲和婴儿免于危及生命的状况,这些干预措施会影响婴儿机体的微生物组,但目前并没有研究人员剔除行之有效的护理策略。然而,是否存在没有医疗必要性的干预措施呢?比如美国三分之一的婴儿都是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如果单独回应医疗成本需求的话,这或许是预期的两倍;在美国,孕妇在分娩时会频繁经历多种干预措施,而过早地使用过多的干预措施或许是无济于事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会伤害母亲、婴儿及机体中的微生物组。

图片来源:synbiocyc.org

在这项研究中,孕妇在分娩时并未经历明显的干预措施,所有使用抗生素、剖腹产或水中分娩的孕妇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本文的研究规模较小,仅有20个婴儿(10名医院出生的和10名家中出生的);然而,一项针对1000多名婴儿的大型研究结果也得出了相同的几轮,即在家中顺产、足月且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机体中拥有最有益的微生物组,也就是说,婴儿机体中微生物的定植与其后期健康和发育直接相关,当然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理解相关的影响,而通过对医院分娩方式的思考或许能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探索。

医院分娩和家庭分娩不同之处在于,医院会优先考虑清洁,洗手、杀菌擦洗和频繁清洁限制了细菌的传播,当婴儿接近分娩状态时,助产士会铺放无菌盖布,从而在分娩区域形成无菌区域。在某些区域,助产士会使用杀菌肥皂反复清洗女性生殖道,这几乎会摧毁掉所有细菌,这种做法反映了临床医生不重视母体生殖道中强大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性,有趣的是,在女性怀孕期间,生殖道中微生物群落会发生改变从而能够促进丰富健康微生物群落的存在。

出生后,婴儿可能会被放置在半无菌的保暖箱中而不是与母亲的皮肤直接接触,临床医生通常会给新生儿眼睛使用抗生素软膏,当然了,用于清洁婴儿的全身浴也很常见,这也是新生儿机体微生物组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即使对于“入室”的婴儿而言,其相比在家庭中出生的婴儿而言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也是有限的,在家中出生的婴儿可能会与狗等动物接触,而“卫生假说”指出,作为人类,我们需要及早且频繁地接触不同的生物,而目前临床上更倾向于婴儿出生的最初几天严格限制这一点,那么这到底是对的吗?

在美国仅有1%的分娩行为发生在家中,而且研究人员也通过研究揭示了以前我们并不认可的家中分娩方式所带来的健康益处,那么相关的研究是否会改变医院护理的理念呢?当我们开始重视婴儿从母亲机体中获得第一个遗传细菌的力量时,我们或许就对“最佳的实践”持不同的看法。(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Maria Gloria Dominguez-Bello, Filipa Godoy-Vitorino, Rob Knight, et al. 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human development Gut (2018) doi:10.1136/gutjnl-2018-317503

【2】Joan L. Combellick, Hakdong Shin, Dongjae Shin, et al. Differences in the fecal microbiota of neonates born at home or in the hospital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8, Article number: 15660 (2018) doi:10.1038/s41598-018-33995-7

【3】How baby’s first microbes could be crucial to future health

【4】The infant microbiome development: mom matters

【5】Prof Suellen Miller, PhD Edgardo Abalos, MD Monica Chamillard, MD, et al. Beyond too little, too late and too much, too soon: a pathway towards evidence-based, respectful maternity care worldwideThe Lancet (2016) doi:10.1016/S0140-6736(16)31472-6

【6】John Penders, Carel Thijs, Cornelis Vink,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Early Infancy Pediatrics August 2006

【7】Emmanuel Amabebe. Dilly O. C. Anumba. The Vaginal Microenvironment: The Physiologic Role of LactobacilliFront. Med., 13 June 2018 doi:10.3389/fmed.2018.00181

【8】The hygiene hypothesis: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therapies

【9】Home birth may start babies off with health-promoting microbes

Joan Combellick, The Conversation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