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 Adv:科学家成功鉴别出两个潜在的药物靶点 有望开发抵御HIV的新型疗法

  1. CD4 T细胞
  2. HIV
  3. 感染者
  4. 疗法
  5. 表达
  6. 靶点

来源:本站原创 2018-08-12 23:00

2018年8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两个HIV疗法的潜在新型药物靶点;文章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小规模的初步研究,他们对19名HIV和丙肝共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当1型干扰素存在时,名为CMPK2和BCLG这两个基因就会被选择性地激活,1型干扰素曾经是治疗丙肝的一线

2018年8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两个HIV疗法的潜在新型药物靶点;文章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小规模的初步研究,他们对19名HIV和丙肝共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当1型干扰素存在时,名为CMPK2和BCLG这两个基因就会被选择性地激活,1型干扰素曾经是治疗丙肝的一线特殊药物。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研究者Ashwin Balagopal教授说道,我们都知道,HIV会恶化1型干扰素治疗丙肝的效力,但其中涉及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治疗似乎是失败的根源所在。为了阐明其中的关联,研究人员从巴尔的摩多个诊所招募了19名年龄在20岁以上的参与者,其中包括15名男性和4名女性;所有参与者都被诊断为慢性HIV和丙肝感染。

这些参与者接受了干扰素来治疗丙肝,在其进行疗法之前以及之后,研究人员对其血液进行了采集,并测定了参与者血液中丙肝病毒和HIV的水平。一周治疗后,参与者血液中的HIV含量平均下降了10倍,研究者Balagopal说道,这就表明,干扰素在治疗丙肝的同时,其也能有效控制患者机体HIV的水平,但我们还需要后期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调查其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

随后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对参与者血液中的CD4 T细胞进行了研究,在HIV感染者机体中,免疫细胞—CD4 T细胞被HIV明显地抑制了;研究者测定了患者在接受干扰素疗法前后患者机体CD4 T细胞中多种基因产物的水平,最后他们发现,在参与者接受干扰素疗法后,其机体CD4 T细胞中99个基因出现了高表达的现象,CMPK2和BCLG就是其中两个基因,此前研究人员并未发现这两个基因与HIV发生相关,他们认为这两个基因与指导细胞分裂的过程直接相关。

研究人员利用HIV感染了实验室培养的人类细胞(并非这些参与者机体的细胞),他们希望后期能够深入研究这两个基因与干扰素之间的关联;首先研究者对人类免疫细胞进行工程化改造使其无法产生由CMPK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随后他们加入了干扰素并且检测了细胞中HIV的水平,结果发现,CMPK2基因功能正常的对照细胞要比CMPK2功能丧失的细胞中HIV的水平低10倍。换句话说,正常情况下,BCLG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而且其很难从人类细胞中被清除,因此研究人员就想通过向感染HIV的Hela细胞中加入更多的BCLG基因来增加其表达量。

随后研究者再次将干扰素加入到了细胞中,48小时后这些细胞就能够表达更多的BCLG,而且相比BCLG基因正常表达的细胞而言,这些细胞中HIV的水平减少了一半。这也就表明,CMPK2和BCLG基因在干扰素抑制HIV水平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研究人员有望利用这两个基因作为潜在靶点来开发治疗HIV感染的新型疗法。

研究者指出,我们在一些干扰素实验中观察到了HIV被抑制的现象并不足以支持干扰素作为一种独立疗法来使用的结论。目前在美国有超过110万HIV感染者,其中25%的感染者也是丙肝病毒共感染者,研究人员表示,在巴尔的摩的诊所中,将近三分之一的HIV感染者也同时患有丙肝,丙肝会诱发肝脏出现炎症,虽然从感染到症状出现需要很多年时间,但患者经常会出现恶心、体重减轻、肝硬化、肝癌等状况,而且丙肝病毒的并发症在感染HIV的患者机体中会加速发生。

后期研究人员希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理解不同基因与其在HIV抑制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同时研究人员还希望能检测多种基因是如何影响HIV在细胞中进行隐藏的,这或能改变未来科学家们开发新型HIV疗法的思路和想法。(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Ramy El-Diwany, Mary Soliman, Sho Sugawara, et al. CMPK2 and BCL-G are associated with type 1 interferon–induced HIV restriction in humans. Science Advances (2018). DOI:10.1126/sciadv.aat084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