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夏宁邵:逐梦科研之路,绘就转化图景

  1. 夏宁邵

来源:生物谷 2017-12-11 16:01

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体现,很多成果由于无法与产业对接而只能遗憾地束之高阁。 然而,看似“高冷”的学界,有一支团队的名字却频频与各项重大转化成功联系在一起——1999年帮助国内艾滋病诊断试剂实现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提升;2012年,中国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第一支戊肝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正式诞生;今年,随着关于宫颈癌疫苗在国内上市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国内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

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体现,很多成果由于无法与产业对接而只能遗憾地束之高阁。
 
然而,看似“高冷”的学界,有一支团队的名字却频频与各项重大转化成功联系在一起——1999年帮助国内艾滋病诊断试剂实现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提升;2012年,中国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第一支戊肝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正式诞生;今年,随着关于宫颈癌疫苗在国内上市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国内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并申报生产,首个国产第二代宫颈癌疫苗申报临床试验获准,反向遗传学改造去除毒力基因的新型减毒水痘活疫苗申报临床试验获准,广谱乙型流感疫苗取得重大进展等消息也进入大众视野。
 
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至今不过短短十数年时间,却已然成为记录我国重大医药科技专项自主创新进程中一座闪亮的里程碑。


 
 
▲ 夏宁邵教授
 


今天, 2017年第十一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评选结果出炉,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和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院院长夏宁邵教授荣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值得一提的是,在由知名学术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评选,今日火热出炉的“2016年20大转化研究者”(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6)榜单中,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了夏宁邵教授的名字。
 
“科技成果转化奖”是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今年新增设的奖项,重点关注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转化这一跨越的突出成果,表彰对科研成果转化身体力行、卓有成效的科学家。


 
 


实现全球首支戊肝疫苗产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约有330万人出现戊肝症状,戊型肝炎每年造成的死亡约有数万人。东亚和南亚是戊肝见流行率最高的地区,我国戊肝发病率也在上升。疫苗是最根本的疾病防控办法,但一个创新性疫苗的研发需耗费十几年,并且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
 
夏宁邵教授带领团队从1998年开始开展戊肝疫苗的研发工作。团队也曾遭遇了经费困难,所幸的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形成从技术到产品的全面协作关系,从而解决了团队面临的研发经费问题。
 
2004年,戊肝疫苗进入一期临床,一年后顺利进入二期临床。2007年8月,研究团队进入最关键的三期临床试验,涉及11.3万人、30余万针次的研究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性。2010年、2015年,《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先后发表该疫苗的出色三期临床试验结果。
 
这些研究成果无可争议地使我国戊肝疫苗研究站在世界前沿。经14年不懈努力,2012年10月27日,在国家卫计委及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在厦门成功实现产业化,并走向市场。戊肝疫苗的研制成功,扭转了国际医药界“原核系统不能用于病毒疫苗研制”的固有认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证实戊型肝炎是可以被疫苗预防的,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制药原始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立足实际,解决疾病防控现实问题
 
站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西南角的椭圆楼前,“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个大字很是醒目。1995年底,有着多年医生执业经历的夏宁邵教授从湖南受邀来到这里组建生物技术研究实验室。正是脑海中积累的临床经验,让他多了一份面对现实需求的考量。
 
运行伊始,实验室缺少资金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这让夏宁邵教授反复思量,该去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既能够达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研究目标,同时,又能为实验室的发展储备实力。当时,艾滋病在国内的感染率增长很快,对于艾滋病诊断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仅有几个小型实验室能够生产的生物活性原料,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需要,大部分企业生产艾滋病诊断试剂盒所需的关键抗原完全依靠进口。夏宁邵教授以此为契机,果断地决定以艾滋病诊断试剂作为突破口。
 
恰巧,国家出台鼓励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厦门大学也有相应措施。研究团队借此契机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自行设计构建的高效原核表达载体上,表达出高活性、高产量的重组艾滋病毒抗原,从而结束了我国艾滋病诊断试剂盒抗原原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1999年,他们在此基础上研制的“HIV第三代抗体诊断试剂盒”,艾滋病毒检出率和特异度分别达99.60%和99.98%,在世界同一领域的研究中达到先进水平,大大加强我国对艾滋病毒传播的控制能力。2001年,该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该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并出口西欧发达国家,2015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认证。迄今,该产品已在4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应用超过5亿人份。
 
之后,研究团队又参与一系列国家重大传染病诊断试剂的研发:研制出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检测试剂,检出甲型H1N1流感毒株的灵敏度比普通快速检测试剂高10倍至100倍;研制的手足口病诊断试剂盒在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作用;研制的首个开放式全自动管式免疫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和60余种配套试剂在高端医院与进口产品展开竞争……这些成果,解决了疾病防控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团队考核不看论文发表数量
 
很多人都曾感慨,位于厦大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研究中心,为何总能敏锐地把握住本领域的前沿方向?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中心副主任张军教授说道:“我们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比别人更有耐心、更能沉得住气而已。”
 
一组数据“揭秘”了这个中心崭露锋芒的原因:中心每周工作6天,仅休息一天。全年中心工作超过300天,人均每天工作时长达12.7个小时,一些人甚至达到16、17个小时。一大早,师生们就会陆续赶到中心。经过简单准备之后,中心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开始运作起来:身着白大褂、戴着胶皮手套的师生们在实验室的仪器、仪表前紧张有序地操作着;工作间,几台计算机一字排开,屏幕上不停地变化着相关模型的动态分析图。四楼一间小会议室,两周一次的小组会正在进行,讨论着近期研究文献及各自实验进展情况……
 
在中心,平等、团结、敬业,鼓励质疑,团队协作是最核心的价值观。中心不认可量化评价指标,考核时,员工不分等级、不论资历,不看论文发表数量,考核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中心的贡献大小,如果贡献大,哪怕做的是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也会被评为优秀。
 
浏览一下中心的网站,细心的话会留意到这样的细节,机构研究团队的网页排版是将成员以姓名的首字母顺序进行排列的,作为中心主任夏宁邵教授以及副主任张军教授几乎排在团队最末尾。尽管已经获得诸多重大成果和荣誉,夏宁邵教授本人为人低调,面对获得的荣誉他总是强调说,这是他与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22年前,夏宁邵教授单枪匹马初创团队,如今研究人员已达200多人,形成了基因工程疫苗、体外诊断、工程抗体、乙肝研究、肿瘤治疗、流感研究、基础病毒学、动物模型、流行病学与临床评价等研究方向,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完整创新链条,已成为我国疫苗领域的一支重要的创新团队。
 
这个团队还在继续前行,为实现更多科技转化,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共建健康中国贡献他们的力量。生物谷 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