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重磅级文章深度解读慢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及疗法进展

  1. 副作用
  2. 疗法
  3. 瘙痒
  4. 神经细胞
  5. 药物
  6. 阿瑞吡坦

来源:本站原创 2017-09-21 23:09

如今很多人都遭受着瘙痒症的困扰,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然科学家们也经过不懈努力和研究找到了慢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疗法来治疗此症,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多篇研究报道来共同解读引发瘙痒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手段,分享给各位!【1】Cell:慢性瘙痒症患者的福音!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根治性疗法!DOI:10.1016/j.cell.2017.08.006长期以来引发

如今很多人都遭受着瘙痒症的困扰,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然科学家们也经过不懈努力和研究找到了慢性瘙痒的发病机制,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疗法来治疗此症,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多篇研究报道来共同解读引发瘙痒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手段,分享给各位!

【1】Cell:慢性瘙痒症患者的福音!科学家有望开发出根治性疗法!

DOI:10.1016/j.cell.2017.08.006

长期以来引发慢性瘙痒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题,同时慢性瘙痒患者时常会有冲动去抓挠患处;如今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特殊的免疫信号分子,这种分子对于激活皮肤中的神经元来引发慢性瘙痒非常关键,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上。

在一项小型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慢性特发性瘙痒患者摄入药物托法替尼(tofacitinib)后,机体瘙痒症状会明显改善,托法替尼是一种能够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早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其它抗炎药物来治疗慢性瘙痒,但并未取得成功,但在使用托法替尼治疗的一个月内,5名患者机体的瘙痒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研究者Brian S. Kim博士表示,这些患者通常在白天和晚上都会经历瘙痒症状,对于某些患者而言,想要抓挠的冲动永远不会消失,尽管这是一项小型研究,但摄入托法替尼后,患者的瘙痒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因此研究人员很有必要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相关研究或许也能够帮助解释为何早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利用托法替尼能够明显使得湿疹患者机体的瘙痒症状明显消散。

【2】止‘痒’靶点新发现,告别皮肤瘙痒痛苦

新闻阅读:Skin has the nerve to tell you to scratch

研究人员找到了止痒的潜在药物靶点。他们的工作表明,当皮肤细胞暴露于某些产生痒感的化学品时,能有利调节附近的感觉神经细胞并促进将痒的感觉传输到大脑。在这个新发现的信号通路中,皮肤细胞中的离子通道TRPV4起到关键的开关作用。

不论触发痒的是什么——蚊虫叮咬、药物的副作用还是发痒的伤口——瘙痒可是个真正的痛苦。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皮肤里痒感的潜在药物靶点,研究结果发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

“这项研究对基础科学令人兴奋,同样从转化医学的角度也有应用价值。这意味着[短期]痒是我们有办法处理的事。”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麻醉病学和神经生物学教授、该项研究的资深研究员Wolfgang Liedtke博士说。他作为一名医生,治疗病人头部脸部疼痛和相关的骚痒。“我们现在可以设想开发一种靶向皮肤特定分子通路、抑制瘙痒和验证的局部治疗药物。”

【3】Science:慢性瘙痒有救了

doi:10.1126/science.aac8653

当一只昆虫落在你的手臂上,其会不断移动你机体皮肤上的体毛来促使你想去抓挠,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报道中,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专门的神经回路,该回路可以传递由轻触碰而诱发的痒的感觉。

研究者指出,参与由轻触引发的刺痛感的脊神经元和传递痛觉的神经元并不相同,本文研究或可帮助深入研究因多种疾病引发的慢性瘙痒发病的潜在机制,比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湿疹等疾病。Martyn Goulding教授说道,本文研究首次揭示了脊髓中引发特殊感觉的专门神经回路的存在,该神经回路的过度激活很有可能进化到检测皮肤疾病昆虫的存在,其往往会导致患者皮肤瘙痒处抓痕的增加。

脊髓中包含有多种名为中间神经元的多种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参与并且会传递来自机体的感知信息,研究小组发现,这些神经元可以表达名为神经肽Y的小型蛋白,神经递质遍布于大脑中,其具有多种功能,但截至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神经肽Y神经元在脊髓中的角色和功能。

【4】JCI:科学家揭示慢性瘙痒发生的分子机制

doi:10.1172/JCI70528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个体慢性瘙痒背后的分子机制,而对那些因为慢性瘙痒导致彻夜未眠的个体来讲,其并不知道所有的瘙痒都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小鼠进行试验,研究者发现,从湿疹、银屑病甚至到肾衰竭和肝脏疾病引发的机体慢性瘙痒和蚊虫叮咬引发的慢性瘙痒并不一样;慢性瘙痒通常表现为混合型的症状,而并非单一地通过神经细胞来传递瘙痒信号。在慢性瘙痒过程中,发送瘙痒信号的神经元同样也是疼痛神经元,这样往往会增加瘙痒的症状。

这项研究为开发新型疗法来治疗慢性瘙痒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者Chen遗传改造了可以产生蛋白质BRAF的小鼠,BRAF在小鼠体内处于激活状态,而且持续在瘙痒神经元中发送信号,BRAF的基因和其表达的蛋白质参与机体中的疼痛效应,但是科学家并不知道是否该基因同样在瘙痒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5】Nat. Neuro.:发现感知瘙痒的神经细胞

doi:10.1038/nn.3289

瘙痒是否疼痛的一种?数十年来未有定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感知瘙痒的神经细胞,消除了这一疑问,有助开发更有效的抗痒药物和疗法。

锁定神经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学家董欣中及其同事借助小鼠实验寻找感知瘙痒的神经细胞。研究人员对小鼠作基因改造,使它们的神经细胞活跃时变成荧光绿。他们随后让小鼠曝露在刺激性化合物中,如组胺和痒痒粉的有效成分,锁定变绿的神经。

这些神经细胞遭受过度刺激时,小鼠抓挠频率降低,显示它们不再觉得那么痒。

不过,这不足以证明那些神经只对瘙痒感作出反应。按照先前观点,那些神经也可能对疼痛感作出反应。于是,研究人员特意刺激小鼠面部感知瘙痒的神经细胞,发现小鼠用后爪抓挠面部。这是小鼠感知瘙痒时的特有反应,如果它们觉得疼痛,就用前肢擦拭面部。

【6】Lancet Oncol:阿瑞吡坦对生物制剂所致严重瘙痒治疗有效

doi:10.1016/S1470-2045(12)70373-X

瘙痒是抗EGFR抗体治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常见副反应。Daniele Santini等设计了一个单中心队列研究以评估神经肽受体抑制剂阿瑞吡坦对生物制剂所引起的严重瘙痒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发表在Lancet Oncol 9月最新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是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者连续纳入45名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的转移性实体肿瘤的门诊患者。所纳入的受试者都在位于意大利罗马的Campus Bio-Medico Hospital of Rome接受治疗,研究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研究者将受试者分为2组:难治组或初发组,难治组的患者瘙痒反复发作接受标准治疗,初发组的患者既往未接受过瘙痒的治疗。在至少一周的系统性标准治疗后,难治组的患者接受阿瑞吡坦治疗,剂量为第一天125mg,第三和第五天各80mg。在初发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与难治组一致,接受治疗的时间为第一次出现严重瘙痒反应时。瘙痒的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研究的原发终点为平均VAS评分出现变化。本研究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

【7】为什么越抓越痒

大家肯定都有体验,本来只有一点痒,却越抓越痒;用指甲挠挠皮肤很舒服,可舒服实在太短暂,因为它往往会导致又一轮的瘙痒“攻击”。而这恶性循环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种被称作“快乐激素”的物质——5 -羟色胺(serotonin,一种神经递质)。

科学家曾以为痒觉是痛觉的一种,属于比较轻微的痛觉。直到2009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痒觉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tch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陈宙峰(Zhou-Feng Chen)及同事在小鼠体内发现了专门传递痒觉的神经元,才把两者区分开来。尽管痛觉和痒觉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还是存在密切关联,它们在大脑某一区域内共享同一神经回路。而正是因为共享回路,就导致激活了一方,另一方就被抑制——抓痒引起了痛觉,而痒觉的敏感性就降低,所以抓痒能短暂地消除痒觉。同时,抓痒还会释放出可降低痛觉的5-羟色胺。如此一来,抓痒就让人觉得很舒服,不痛也不痒了。但是最近,陈宙峰的团队研究表明,抓痒这个动作会加剧“痒-抓-痒”恶性循环。

【8】Science:痒觉传导机制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8月18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题为《痒觉的中枢环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光遗传学、药理遗传学、在体光纤钙成像、脑片电生理等技术手段,解析了痒觉信息传递的神经环路机制。该项研究发现痒觉经由脊髓传递到臂旁核,从而诱导抓挠行为。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痒觉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的一条重要环路,为深入揭示痒觉信息加工的脑内环路机制及探索慢性痒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基础。

痒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通常引起抓挠行为。皮肤病、肝病等患者经常出现慢性瘙痒症状,并且与其相伴的难以克制的长期搔抓行为可导致严重的皮肤和组织损伤。慢性瘙痒还经常引起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痒的机制尚不清楚,致使针对慢性痒治疗的药物开发严重滞后。因此,痒觉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医学与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科学家对脊髓水平的痒觉信息处理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然而,痒觉信息如何从脊髓传递到大脑并不清楚。这是痒觉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9】美国科学家一项研究揭开皮肤“越挠越痒”其中的奥秘

一个世纪以来,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痒和痛是同一种生理反应,只不过痒较痛微弱一些,痛比痒更强烈一些。但该理论始终无法解释出现这两种现象时,人体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身体反应。持支持和反对意见的两派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各自的观点,但仍然无法说服对方。直到2007年和2009年,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家陈宙峰在《自然》和《科学》上发文称找到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痒基因,将痒和痛区分开来,才算是终结了这次旷日持久的争论。

但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十几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知道,当感觉痒时,人们伸手搔痒,这是因为抓挠皮肤产生的疼痛会通过脊髓中的神经细胞传递到大脑,对瘙痒信号形成干扰,暂时抑制住瘙痒的感觉,即痛掩盖了痒。这个说法很好地解释了人为什么要挠痒痒,但却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越挠越痒。

【10】PNAS:科学家发现防止某些药物瘙痒副作用

doi:10.1073/pnas.1019755108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和三个南韩机构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两个不同的神经信号途径,这些途径可以通过治疗多种皮肤病的局部药膏来激活。一种途径产生治疗收益,而另一种则是引起严重瘙痒的副作用。

这项研究结果指向设计有针对性治疗疾病(当阻止细胞信号从而导致瘙痒和刮伤)的未来药物的可能性。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理学兼职教授MelvinI.Simon博士以及兼任助理教授该研究的合作者Sang-KyouHan指出,这种新途径为阻止因癌症、肾衰治疗或应用一些抗生素引起的慢性副作用之一,即瘙痒反应提供了另一种方法。

Simon说,瘙痒是一些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以及特殊疾病的表现症状。许多情况下这些影响是严重的,并且无法使用其他有效治疗。因此,痒仍然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医疗需求。(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