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李海涛研究组近期在《自然化学生物学》和《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合作论文利用和开发微阵列互作技术促进表观遗传学研究

  1. 表观遗传学

来源:清华大学 2017-09-09 14:38

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题为《应用蛋白微阵列技术研发Spindlin1小分子抑制剂》(Developing spindlin1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by using protein microarrays)的论文,通过构建组蛋白阅读器结构域蛋白芯片,并结合基于结构的构效关系演化,开发出专门针对Spindlin1的活性小分子抑制剂,为今后模式结构域靶向的药物筛选与


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题为《应用蛋白微阵列技术研发Spindlin1小分子抑制剂》(Developing spindlin1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by using protein microarrays)的论文,通过构建组蛋白阅读器结构域蛋白芯片,并结合基于结构的构效关系演化,开发出专门针对Spindlin1的活性小分子抑制剂,为今后模式结构域靶向的药物筛选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模式。

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题为《基于三维卡宾芯片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技术动态高通量检测表观遗传互作》(Kinetic and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epigenetic interactions by 3D-carbene chip-bas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technolog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基于三维表面和卡宾化学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微阵列技术在检测生物分子互作尤其是修饰依赖互作中的应用。

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尤其是基于动态修饰的生物分子间识别互作,是生命活动在分子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生命调控的重要生化分子基础。因此,发现和鉴定生物分子互作对是了解信号转导、基因调控、以及功能复合物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医学院李海涛教授长期致力于新型表观遗传“修饰-识别因子”互作对的发现和功能鉴定,先后发现并阐明了包括YEATS、PHD锌指等在内的一系列“阅读器”(reader)结构域识别组蛋白酰基化、甲基化等修饰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制。上述工作的开展,是李海涛教授实验室在表观遗传互作工具开发方面的尝试,突出了高通量“lab-on-chip”微阵列技术在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

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文章中的工作是李海涛教授实验室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Mark Bedford教授、意大利萨莱诺大学Gianluca Sbardella教授的共同合作成果。李海涛实验室博士后苏晓楠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博士生白雪参与了该项工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中的工作是李海涛教授实验室与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朱劲松教授的合作成果。李海涛实验室博士生赵帅为论文并列一作,博士生张柏超、黄嘉欣、张敏及博士后陈忠磊参与了本项工作。

上述研究课题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自主科研计划、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资助。仪器设备使用得到“凤凰工程”蛋白质基础设施(清华)支持,衍射数据收集得到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大力支持与协助。(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