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发现高原低氧适应基因RETSAT抑制皮肤黑色素瘤进展的新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陈勇彬课题组和施鹏课题组以RETSAT Mutation Selected for Hypoxia Adaptation Inhibits Tumor Growth为题,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陈勇彬课题组采用遗传进化与肿瘤学交叉学科的研

2021-12-31

巨犀新种告诉你,“史前巨兽”为何能在青藏高原两侧穿越

   “史前巨兽”为何能在青藏高原两侧穿越?由中美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的一个巨犀新种对回答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新种揭示了巨犀曾穿越当时并非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在其南北两侧之间迁徙。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甘肃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共同为巨犀新种举行命名仪式。因化石在临夏发现,他们将这个新种命名为“临夏

2021-07-09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特有类群荒漠猫的演化分类地位以及中国家猫的驯化遗传起源

  遗传学和考古学证据显示家猫大约于一万年前由近东或北非的非洲野猫驯化而来,随后扩散至世界各地,成为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宠物之一。由于先前家猫的相关研究缺乏东亚地区的覆盖,使得中国家猫的起源仍有存疑。荒漠猫(Felisbieti)分布于青藏高原,是世界猫科动物中唯一的中国特有物种,也是最鲜为人知的猫科动物之一,其分类学地位长期存在争议,形态

2021-07-07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下活动层土壤的微生物稳定性降低与碳损失关联

  多年冻土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一半以上。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土壤有机碳降解并以温室气体形式释放,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作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引擎”,微生物在调控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有关多年冻土退化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同碳损失关联机制的系统认知依然缺乏。此外,以往研究往往忽

2021-06-21

研究揭示高原鱼类低氧适应的新分子机制

氧对生物的生存、繁殖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的特异性血氧传递系统为实现其同环境之间的氧交互提供了保障。血氧系统的复杂性体现了生物在生理调节上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该物种对不同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已有研究表明,生物能够通过不同层次的生理水平调节来适应环境氧浓度的变化,但基于自然选择压力下的遗传水平改变才是适应长期低氧的有效途径。高原环境是天然的低氧实验室,对高原

2021-07-16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长期变暖对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取决于生境类型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广泛存在的与根相关的微生物,参与一些生态系统过程。然而,学界关于AMF群落对全球变暖的反应仍知之甚少,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天水师范学院、兰州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灌丛和草甸两种生境类型的AMF群落对17年开顶室增温棚(OTC)的响应。为

2021-05-23

青海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探寻早期诊断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大学承担的青海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miR-23a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的作用机制及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行了验收。项目紧扣高原人群健康问题,探讨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红系特异性转录因子1及多个低氧性微小RNA的促红系分化作用。研究发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系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增强,红系特异性转录因

2021-07-26

青藏高原微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获进展

微生物参与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多样性和影响动植物多样性的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密切相关。解析湿地生态系统里微生物地理分布模式、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对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界对湿地生态系统里微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仍不深入。基于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环境基因组学学科组副研究员万文结和研究员杨玉

2021-05-05

青藏高原鱼类的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担的“青藏高原鱼类的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与会专家认为,项目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各大水系鱼类70多个种(亚种),基本囊括了青藏高原鱼类优势类群和重要区域,采用形态学、生态学、分子系统学和基因组学等方法开展研究,进一步增强了对高原鱼类物种演化过程和多样性的认识。青藏高原

2020-11-11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表层土壤中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

 特征生物标志物萜类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态系统和植被多样性的潜力。为理解和应用萜类生物标志物,需通过普查、鉴定和分析工作,明确不同生态系统中现代植物和表土中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应关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白艳与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团队博士周友平合作,选取青藏高

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