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troke: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能降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

最新的证据提示现有最好的药物治疗可能足以预防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发生。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确定治疗所降低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英国圣乔治大学卒中与痴呆研究中心的Alice King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1月27日的Stroke杂志上。结果发现:抗血小板治疗和血压控制是降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短期卒中和心血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

2012-12-25

国内厂家进军格雷类抗血小板药物市场

据美国医药行业的最新数据显示,氯吡格雷(Plavix,商品名波立维)现在是美国医药市场上销售额排名第一的畅销药物。此前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的立普妥药物稳居宝座,但是自从专利保护到期,FDA批准了数种仿制药上市销售,立普妥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大幅下降,目前医药市场排名仅第十四名。氯吡格雷属于P2Y12 拮抗剂类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在临床使用最为广泛。

2012-07-26

J Immunol:血小板减少后抑制肿瘤转移

血小板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形成癌栓是肿瘤细胞发生转移和远端定位的关键血小板可以在以下方面利于肿瘤的血行转移:1)与肿瘤细胞形成癌栓保护层而与免疫防御系统隔离,有利于肿瘤细胞在循环运输过程的存活;2)使肿瘤细胞成功地抵御了血流的高剪切力的损伤而存活在血液中,从而保护肿瘤细胞免受机体防御机制的清除。

2012-11-18

替卡格雷:血小板抑制作用更强更安全

替卡格雷属于口服型的选择性P2Y12 受体抑制剂,可预防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集聚。与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不同,替卡格雷对P2Y12 受体是可逆抑制剂。 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具有不可逆的阻断血小板P2Y12 ADP 受体)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栓形成事件风险,而且二者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2011-09-06

PNAS:研究者揭示小鼠模型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致病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在线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athogenesis of emerging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 C57/BL6 mouse model”,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引起严重发热的发病机制。

2012-11-18

JEM: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被明确

健康骨髓中包含有许多种细胞类型,其中就有负责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Bcl-xL蛋白对于巨核细胞的存活非常重要,在肿瘤患者化疗化后,由于促凋亡蛋白Bax和Bak被活化,骨髓中多种细胞种类会被杀死包括巨核细胞。因化疗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的毒性缘故,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

2012-11-18

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新品上市

 导读:每一个新品的上市所带来的冲击力和质疑都是很大的,因此备受关注。SLXC血小板恒温保存箱就是一个新品,想要对新品有一个很深的了解就必须知道新品的适用范围和工作原理以及产品的特点。

2013-05-31

Cancer Res:血小板促肿瘤转移不依赖于NK细胞

血小板的促转移的作用早已确认,血小板对和肿瘤转移的贡献包括屏蔽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协助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血小板P-选择素促进肿瘤细胞的出血管。 然而,血小板促转移功能的许多方面仍不清楚。

2012-11-18

Nature:新类型造血干细胞解决癌症病人血小板不足问题

2013年8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牛津大学科学家在小鼠中发现新型的骨髓干细胞,该干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血小板。病人在化疗或骨髓移植后,往往会有血小板缺失现象,该新发现有助于科学家开发新的恢复病人血小板水平的治疗方法。相关报道发表在近期的Nature杂志上。 血小板能够聚集在出血部位,促使血液迅速凝集,防止机体大量失血。癌症治疗的一个常见副作用是造成血小板过少,导致病人流血过多。

2013-08-14

Cell:武汉大学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方法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Cell在线刊登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Single-Cell Exome Sequencing and Monoclonal Evolution of a JAK2-Negative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文章中,研究者研发出了一种解析单细胞基因组的新方法,该研究同时登上了当期Cell研究的新亮点。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