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竞争/捕食种间关系可促进抑制型基因驱动抑制目标种群

此外,蚊子(特别是传播疟疾的按蚊)的种群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影响,其数量可在潮湿雨季扩增,而在旱季则急剧下降。

2023-05-23

Genome Biology:揭示大蒜种群进化历史

本研究发现中国主栽的四六瓣和多瓣蒜大蒜组群源自于独立驯化。长期独立进化/驯化导致两组群大蒜转录组结构重塑,有害突变单独积累,且鳞芽性状相关基因要么仅在CG1中具有选择信号

2022-09-09

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但未完全实现繁殖潜力

长臂猿是人类的近亲,其生存状况受到高度关注。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地区。

2022-07-16

DNA“测龄”新技术有利于鱼类种群管理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新技术,可测定鱼类的年龄,以此改善对野生鱼类种群的管理。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生态学资源》上。研究人员介绍说,传统上硬骨鱼类年龄一般通过测量耳石等钙化结构的增量来确定,然而摘取耳石会造成鱼类死亡,该方法对于受威胁鱼类物种并不可取。为

2021-06-26

裙带菜遗传育种群体构建与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国际藻类学期刊Journal of Phyc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海洋所在大型经济褐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海藻种质库团队根据裙带菜生活史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双单倍体(DH)群体的方法,并研究了孤雌生殖与雌雄同体表型的遗传规律,为海带目褐藻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持,为揭示裙带菜性别决定的遗传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1-04-12

利用种群基因组途径揭示褐家鼠大规模入侵新疆的过程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全球性的家栖性害鼠。褐家鼠入侵新疆地区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较典型的“生态入侵事件”,已经给新疆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困扰,但似乎并未引起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科研人员首次在吐鲁番发现褐家鼠,到本世纪初期,褐家鼠几乎已遍布新疆全境的160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兰-新段铁路的开通使京

2021-02-02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通过肠道菌群影响鼠类生长及其种群变化

 4月20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主办的期刊ISME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扬州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的研究论文“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 helps to explain the bottom-up effects of clima

2020-04-24

研究揭示害虫生防真菌林间应用的种群遗传特征

 2月28日,ISME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牵头完成的题为Population genomics and evolution of a fungal pathogen after releasing exotic strains to control insect pests for 20 yea

2020-03-04

Science:探究恶性疟原虫种群在整个非洲大陆的消长,抗疟药物耐药性成隐忧

2019年8月25日讯/生物谷BIOON/---在针对整个非洲大陆的首个疟原虫基因组研究中,来自赞比亚、加纳、肯尼亚、美国、英国、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喀麦隆、德国、科特迪瓦、加蓬、尼日利亚和马里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栖息在这个大陆不同地区的恶性疟原虫的遗传特征,包括赋予抗疟疾药物耐药性的遗传因子。这揭示了耐药性在不同地区出现以及通过非洲各种途径行进传播的方式,这使得之前的疟疾成功控制面临风

2019-08-25

我国科学家开发可应用于大幅清除蚊媒种群突破性新技术

 2019年7月18日,来自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奚志勇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上以长文形式线上发表了题为Incompatible and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s combined eliminate mosquitoes的文章,通过现场试验证明了IIT-SIT相结合对蚊媒种群进行区域性控制的可行性。在本次研究中,奚志勇团队通过人工转染建立了

201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