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方面取得进展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因为生态学互补效应可以促使植物群落吸收更多的大气二氧化

2023-04-26

喀斯特稻田土壤微氧生物亚铁氧化耦合碳同化及砷固定研究获进展

   水稻根际等微氧条件土壤中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较为普遍,形成的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有效阻止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体迁移。然而,微氧环境过程及其多元素耦合循环研究,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及关键证据获取的难度,未能有效明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承帅课题组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副研究

2021-01-14

科学家在老挝中部喀斯特地区发现肉质多浆竹类新属

 全球约有120余属、1600种竹亚科植物,它们与水稻、小麦、玉米、甘蔗等同为禾本科。竹类植物具有经济价值,可用于建筑、笋用、造纸和编织等;竹子更以其罕见的开花特征闻名。相比于实用性,其较为极端的特征鲜为人知:一些竹子高可达35米,一天之内可生长100厘米,有些却是矮小的草本(最小的草本竹类为“苔藓状”,仅1厘米高);生长在亚洲热带雨林中的“藤本”

2020-09-02

全基因组测序揭示喀斯特植物适应性进化机制

中国南方喀斯特起源古老、分布广泛。该地区气候温和、水分充足,广泛分布的峰林、峰丛、溶洞、天坑等复杂的地貌形态形成独特的岛屿化生境,被认为是生态与进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经过漫长的演化,华南喀斯特地区孕育了高度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喀斯特植物是我国植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对喀斯特植物的多样性起源和适应性进化的理解还非常缺乏。全基因组复制(

2020-04-17

研究揭示石山叶猴适应喀斯特环境的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生态学研究组与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利用比较基因组、种群基因组及其细胞学功能实验,揭示了乌叶猴属中的石山叶猴种组物种适应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遗传机制,发现石山叶猴的钙离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减少钙离子内流的作用,从而保证了石山叶猴物种在高钙环境中的正常生活。该研究基于对乌叶猴属9个物种23个个体全基因组

2020-01-1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发现一鱼类新属-狭吻鱼属

野鲮亚科是鲤科鱼类中一类适应流水环境的南方类群,该类群在口唇部的系统结构上有剧烈的分化,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尤其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地区分化出了众多的特有种甚至特有属,因此成为鲤科鱼类系统进化研究的热点类群。野鲮亚科在中国有26属,其中12个属为中国特有。

2014-05-19

Annals of Botany:曹坤芳等揭示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枝叶生理功能的关联进化

近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者以Stem hydraulic traits and leaf water-stress tolerance are coordinated with the leaf phenology of angiosperm trees in an Asian tropical dry karst forest为题...

20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