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冷冻电镜支持膜技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孙飞课题组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实验室乔明强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support film formed by 2D cryst

2021-12-20

QRB discovery:研究提出低降温速率冷冻制样消除蛋白质快速漂移

  近期,QRB discove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新政课题组题为Low-cooling-rate freezing in biomolecular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or recovery of initial frames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了在冷冻电镜成像过程中导致电子束诱

2021-11-16

研究报道红藻藻胆体-光系统II复合体的原位冷冻断层三维结构

  海洋藻类为适应海底微弱的光环境进化出不同于高等植物的捕光系统。藻胆体(phycobilisome, PBS)则是蓝藻和红藻位于类囊体膜上的色素-蛋白超分子捕光复合体, 具有高效捕获传递光能的作用。藻胆体捕获的光能进一步传递给镶嵌于类囊体膜内的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 PSII),在这个重要场所进行电荷分离,利用光能分

2021-09-26

iScience:科学家通过明信片邮寄冷冻干燥的小鼠精子

科学家们再也不用担心他们的老鼠精子瓶在运输过程中破裂了。日本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将干燥的精子冷冻在称重纸的塑料薄膜上,这样样本就可以经受住通过明信片邮寄的考验。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廉价地运输小鼠精子,而且不存在玻璃盒破裂的风险。8月5日文章发表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iScience上。“当我开发了一种保存老鼠精子的方法,即在一张纸上冷

2021-08-07

科研人员发表结合冷冻电镜和多尺度模拟分析大型生物复合体的综述文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研究员李国辉团队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上发表综述文章Multiscale Simulations of Large Complexes in Conjunction with Cryo-EM Analysis,系统介绍冷冻

2021-08-19

新一代探测器将促进电子冷冻显微镜领域变革

  英国科研与创新署(UKRI)、科技设施理事会(STFC)、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研究所、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RC LMB)合作开发出新型探测器,将为电子冷冻显微镜领域带来新的变革。电子冷冻显微镜(cryoEM),使用精确的高能电子束而不是可见光来研究低温下生物样品的结构,以实现原子水平的成像。目前,领先的行业标准冷冻电镜系统都

2021-07-26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徐臣杰课题组首创冷冻微针,实现活细胞的负载与递送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徐臣杰教授课题组,首创出能够负载活细胞的微针——冷冻微针。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文章标题为“Cryomicroneedles for Transdermal Cell Delivery”,第一作者为常皓博士。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将活细胞传递到体内实现治疗效果的

2021-05-29

植物SLAC1冷冻电镜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窗口。气孔通过感应和解码多种外界环境信号如干旱、CO2和臭氧等,介导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此外,气孔还是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通道,参与植物抗病的免疫响应。气孔控制植物CO2摄取和水分蒸腾散失,其开闭受到高度严格的调控。因此,植物气孔感应重要外界信号分子的机理解析对作物抗旱、粮食稳产和解决水资源短

2021-05-07

Neuron︱Leica高压冷冻颠覆脑片突触研究

 Flash and Freeze神经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生理学已经阐明了突触的传导机制,而电子显微镜(EM)使人们对突触的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突触生理学和超微结构联系起来的方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目的在于获得突触传递的图像,即从电镜拍摄的静态图片中捕捉动态过程。其中一种被称为“闪

2021-04-06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使用冷冻电镜揭示DNA修复过程的关键

  由格拉斯哥大学牵头,研究人员基于苏格兰大分子成像中心(SCMI)收集的数据和模型,使用冷冻电镜(CryoEM)进行研究揭示了DNA修复过程的关键见解,研究发表在《自然结构生物学》上。这项研究着眼于一种有毒的DNA损伤类型,称为链间交联,通常通过单分子泛素(人类和动植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与每个受影响的DNA链连接而引发修复。为了完

202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