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类器官之父最新论文:解决类器官临床应用最大障碍,类器官培养迈入新时代

来源:生物世界 2025-11-02 16:14

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单链激活抗体——scTS2/16,能够高效激活细胞表面的整合素 β1,从而显著提升类器官在基质胶以及成分明确的胶原水凝胶中的生长。

类器官(Organoid)是能够在体外长期培养、自组装的微型上皮组织模型。2009 年,Hans Clevers 等人使用来自小鼠肠道的成体干细胞培育出首个肠道类器官,开创了类器官研究时代。此后,类器官领域研究成果不断,许多新型类器官和更复杂的类器官不断涌现,为新药研发、精准治疗、再生医学等领域带来了强大工具。

然而,当前的类器官培养严重依赖基质胶(Matrigel),这种提取自小鼠肿瘤的基质成分虽可模拟细胞所需的干细胞微环境,但其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化学成分不明确、批次间差异大,含有小鼠蛋白等异源成分。这犹如一个“黑箱”,严重阻碍了类器官在药物筛选、临床建模以及临床移植等领域的转化应用。

2025 年 10 月 28 日,类器官之父 Hans Clevers 教授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A single-chain derivative of an integrin-activating antibody potentiates organoid growth in Matrigel and collagen hydrogel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出一种单链激活抗体——scTS2/16,能够高效激活细胞表面的整合素 β1,从而显著提升类器官在基质胶以及成分明确的胶原水凝胶中的生长,这项研究为类器官的标准化、规模化培养,乃至最终的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标志着类器官培养迈入成分明确、临床适用的新时代。

临床级的基质胶始终未能问世,这成为了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疾病建模乃至临床移植等领域应用的最大障碍。

灵感突破:借鉴免疫细胞的“分子开关”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细胞与培养基质之间的“沟通桥梁”——整合素(integrin)。这类跨膜蛋白能介导细胞与外部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传导信号,影响细胞存活、增殖和极性。

研究团队从免疫学研究中获得灵感。早在三十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一种名为 TS2/16 的抗体能通过变构激活整合素 β1,其极大增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或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能力。

那么,这种能强化免疫细胞“粘附力”的机制,是否也能用于增强类器官细胞与明确基质之间的“结合力”?

巧思设计:从庞大抗体到精巧单链 

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分子量大、结构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对 TS2/16 抗体进行了工程化改造。保留了抗体识别并激活整合素 β1 的关键部分——抗体可变区,将其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域通过一段柔性链接肽连接,构建出了单链可变区片段——scTS2/16。 

这种设计带来了巨大优势:scTS2/16 分子量小,易于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且更容易实现标准化生产。功能实验证实,scTS2/16 与其原型抗体一样,能有效结合整合素 β1,并激活其下游信号通路。 

效能验证:类器官培养的“超级助推器” 

研究团队在多种培养体系中验证了scTS2/16 的效果,结果令人振奋。 

在传统基质胶中,添加 scTS2/16 能使所有胃肠道类器官的产量提高多达 5 倍。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单细胞接种的成克隆效率,解决了类器官建系中的一大技术瓶颈。在成分明确的 I 型胶原水凝胶中,scTS2/16 的效应更为惊人,使类器官产量增长了 6-7 倍。

该研究还发现,这种生长促进效应具有普适性。从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到结肠,以及胰腺和肝脏类器官,scTS2/16 均能显著提升其生长效率。

机制解析:如何实现促进培养?

为什么 scTS2/16 能产生如此强大的效果?关键在于它巧妙地“操控”了整合素的功能状态。 

整合素就像细胞的“手”,负责“抓握”细胞外基质。正常情况下,这只“手”可能处于“松弛”状态,抓握力不强。而 scTS2/16 的作用,就如同让这只“手”始终保持“紧握”状态,从而增强了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研究团队通过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负责识别胶原的编码整合素的基因,证实了 scTS2/16 确实是通过特异性增强整合素与胶原的相互作用来发挥功能的。 

应用前景:从实验室迈向临床 

这项研究的突破性不仅在于科学发现,更在于其巨大的转化潜力。

质量可控:胶原蛋白是成分明确、易于标准化生产的基质材料,已有临床级产品。scTS2/16 本身也能在细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稳定生产,符合临床级应用要求。

应用灵活:scTS2/16 不仅能用于 3D 水凝胶培养,还能支持类器官在 2D 平面上的快速扩增,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提供了更理想的平台。

移植希望:移植前使用 scTS2/16 预处理类器官,有望增强其体内定植能力。

未来,类器官技术或许能像今天的细胞疗法一样,成为常规医疗手段。而这一切,可能正始于对类器官中细胞“沟通方式”的深刻理解与巧妙利用。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类器官培养的技术瓶颈,更开启了一扇通往个性化再生医学的大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