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药物所 2021-02-23 12:3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佳和臧奕在Cell Report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MPK-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n 53BP1 Promotes c-NHEJ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深入阐明了AMPK促进DNA双链损伤修复的作用方式及具体机制,发现了AMPK通过对新底物53BP1的磷酸化修饰促进c-NHEJ修复,从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细胞中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和调节器,在调控糖脂代谢、细胞生长、细胞极性、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陆续有报道指出AMPK可能参与DNA损伤修复这一重要的生命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不明。
DNA双链断裂(DSB,DNA double-strand break)是所有DNA损伤类型中最为严重的损伤,能引起细胞凋亡与染色体结构变化。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DSBR,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的调控与肿瘤发展、肿瘤化疗与耐受息息相关。该研究在此修复类型中对AMPK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细致考察。研究发现,在DSB发生时,AMPKα2催化亚基会被迅速招募到损伤位点,且AMPKα1/α2双催化亚基的敲除会引起DSB修复效率下降以及细胞电离辐射敏感性增高,进一步确证了AMPK参与DSBR。深入研究其参与的具体修复方式,科研人员发现AMPKα催化亚基的缺失会导致非同源末端连接(c-NHEJ)修复活性下降,以及在B细胞成熟过程中的依赖于c-NHEJ的抗体类别转换重组(CSR)的缺陷。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中发现,AMPK可通过磷酸化调控DSB损伤修复中的关键蛋白53BP1,促进其在损伤修饰位点H4K20me2的稳定聚集,以及招募下游效应蛋白RIF1启动通路,该磷酸化调控在促进修复完成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揭示了AMPK参与DNA损伤修复调控的新机制,并且丰富了AMPK的下游调控网络和53BP1的上游修饰调控,有助于进一步探索AMPK在能量代谢和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联系。(生物谷Bioon.com)
Science子刊:新研究证实尿液中的游离DNA可潜在用于癌症检测
APP专享
Nature Methods Reviews Primers创刊号发表“DNA折纸术”领域引导性综述
APP专享
Nature:科学家成功完成距今100多万年的猛犸象的全球最古老DNA测序研究
APP专享
PNAS论文详解!人细胞可以在细胞质中合成DNA
APP专享
研究揭示TET同源蛋白CMD1利用维生素C催化DNA中5mC形成5gmC修饰的分子机制
APP专享
IMEC研发世界最小的生物传感器 瞄准高灵敏度DNA分子检测
APP专享
Cell Stem Cell解读!科学家开发出新型DNA疗法有望清除癌症干细胞并成功治愈多发性骨髓瘤!
APP专享
Front Cell Dev Bio:寡聚DNA促进肌肉分化
APP专享
肿瘤细胞外囊泡DNA分子逻辑运算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获进展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