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AMA子刊:高抗体浓度不等于高保护性?

  1. 新冠疫苗

来源:医学新视点 2020-08-22 09:24

 截至目前,全球新冠确诊患者已经超过2270万人。所有人都在翘首期盼200多个在研新冠疫苗中的佼佼者能尽快获批并投入使用。这些疫苗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的确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但我们仍需等待有力的临床证据进一步证明疫苗的有效性。目前,还缺乏数据能够解答这些疫苗产生的免疫力能维持多久,我们也不清楚这些疫苗诱发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能否在人体

 

截至目前,全球新冠确诊患者已经超过2270万人。所有人都在翘首期盼200多个在研新冠疫苗中的佼佼者能尽快获批并投入使用。

这些疫苗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的确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但我们仍需等待有力的临床证据进一步证明疫苗的有效性。目前,还缺乏数据能够解答这些疫苗产生的免疫力能维持多久,我们也不清楚这些疫苗诱发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能否在人体中有效的抵抗新冠病毒的侵袭。

日前,复旦大学吴凡教授和黄竞荷教授带领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文章,探究了上海175名新冠轻症患者体内的中和抗体与他们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年长及男性患者的抗体浓度显着高于年轻及女性患者,而年老和男性患者的症状往往更加严重,这意味着高浓度的中和抗体并不一定能有效对抗新冠病毒,也给学界对新冠疫苗保护力的来源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观察到抗体浓度差异,略感意外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复旦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上海地区1月24日至2月26日期间因感染新冠住院的175名轻症患者。其中93名(53%)为女性,82名为男性,年龄中位数为50岁。

研究团队在这些新冠患者血浆中检测出了浓度差异度极高的中和抗体。在治疗期间以及恢复期间,除了10名患者血浆中没有检测到新冠中和抗体,其他165名患者的血浆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中和抗体。包括10名无抗体患者在内,所有患者新冠抗体浓度ID50(50% inhibitory dose)的中位数为1076 (IQR, 448-2048),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

在抗体浓度被持续监测的11名患者中,研究团队发现新冠中和抗体水平在疾病发作后的4-6天开始上升,并在10-15天达到峰值。

进一步检测患者康复后的抗体浓度后,作者发现,与此前重庆医科大学在 《自然-医学》的报道一致,患者体内的抗体浓度在出院后出现了显着的下降,且175名患者在康复后的抗体浓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

之前10名患病期间无抗体患者的抗体浓度在康复后依旧低于检测限,

总计52名(30%)患者在康复后的血浆抗体浓度(ID50)位于低区间(中位数:327),

29名(17%)的血浆抗体浓度处于中低区间(中位数:881),

69名(39%)位于中高区间(中位数:1642),

剩余的25名(14%)抗体浓度位于高区间(中位数:3800)。

在随后的分析中,作者发现了更值得关注的现象:10名抗体浓度低于检测限的患者相对更加年轻,中位年龄仅为34岁,而高抗体浓度患者的中位年龄则高达63岁。更有趣的是,在这10名没有检测到抗体的患者中,有8名为女性。这提示,患者康复后的抗体浓度可能与性别以及年龄有关。

作者也因此更深入对比了患者康复后抗体浓度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显示,82名男性的抗体浓度显着高于93名女性,中位数之差高过50%(1417 vs 905)。与此同时,老年组(60-85岁),中年组(40-59岁),以及青年组(15-39岁)的抗体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537,1291和459,年轻人的抗体浓度低于中老年人数倍。而此前的大量研究早就表明男性和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的症状比女性和年轻人更加严重,这说明抗体浓度可能与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高浓度=高保护力?

该研究的结果再次支持了新冠患者在康复后的抗体浓度会显着下降的现象。而抗体浓度下降后能否继续给患者提供足够的免疫力,答案依旧未知。

JAMA Internal Medicine副主编撰写的同期评述文章指出,更重要的是,本研究还带来了两个更加严峻、有待思考的问题。

第一,疫苗带来的高浓度抗体真的能够抵抗新冠病毒感染吗?

诚然,大量在研疫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都证明了它们能够诱导高浓度新冠中和抗体的产生。但在这项研究中,更高浓度的抗体与更强的保护作用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第二,不同人群需要的新冠抗体浓度是否不一样?

在这项研究中,不同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抗体浓度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是否意味着不同个体在对抗新冠病毒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抗体数量有巨大的不同。比如,该研究中有两个病人患病期间的抗体浓度ID50高于15000,那么对于这类人,是不是只有更强的疫苗才能提供保护作用?

对新冠疫苗研发的启示

虽然近来疫苗研发捷报频传,但学界依旧有不少人对疫苗的有效性持谨慎态度。

8月17日,权威期刊《自然》针对疫苗研发发表了新闻评论。尽管该评论的作者持乐观态度,但也毫不避讳的谈及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1)疫苗的保护期限有多久?2)到底需要多少抗体才能给接种者提供保护?

本研究似乎给第二个问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消息,但它也从某种程度上给未来的疫苗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因为在研究的结尾,作者发现,对于那些抗体浓度高的患者,他们体内的淋巴细胞数也更低,表明在他们体内发生着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的同时,他们的淋巴细胞功能却更加羸弱。这意味着也许淋巴细胞才是疫苗所提供的免疫力的关键,现阶段所强调的抗体浓度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但真相到底如何,只有等更多的疫苗临床试验数据公布之后才能够知晓。 (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