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关于野生动物传播病毒,我们的3点误解

  1. 病毒
  2. 野生动物

来源:本站原创 2020-05-03 02:14

随着全球COVID-19病例数不断增加,大家可能对野生动物已经产生了抵触甚至恐惧的心理。
2020年5月2日讯/生物谷BIOON/---随着全球COVID-19病例数不断增加,大家可能对野生动物已经产生了抵触甚至恐惧的心理。



所谓人畜共患病,是指由源自其他动物物种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类疾病。一些疾病,例如狂犬病等,传播力度不高,但对于被感染者而言却是致命的。另外一些疾病则更有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成为大流行病,例如鼠疫,霍乱以及流感等。

导致COVID-19流行的冠状病毒与2003年导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爆发的冠状病毒密切相关。一些病毒学家认为,现在判断COVID-19会在一年之内消失还是会永久存在,尚为时过早。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型冠状病毒从野生生物中流出。每天都有无数的病原体在不同物种间穿梭,其中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但由于不断地变异,这些病原体很有可能利用陌生的环境对人类造成健康威胁。对此,我们需要对这些新型疾病如何从动物传播到人类有足够的了解。


1.野生肉类市场值得特别关注

人们通常认为与野生动物紧密接触是感染埃博拉或COVID-19等人畜共患疾病的必要条件。诸如狩猎,屠宰和买卖野生动物之类的活动极易感染病原体,但我们不知道实际感染的风险。蝙蝠肉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很受欢迎,那里的某些蝙蝠品种体重能够超过300克,栖息在成千上万的树上。因此,狩猎蝙蝠的猎人特别容易受到感染,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猎人本身可能是过去埃博拉疫情的来源。



在某些国家/地区,市场上有专门的售卖活体动物以供人类食用的摊位。这种销售方式有可能将人畜共患病毒从森林带入城镇。一些调查表明,饭店里可能会供应野味,主要是野猪,山羊,鹿和鸟。这种食用野生动物的习俗以及衍生出的生意链造成了极大的病原体感染风险。
 

2.野生动物并非唯一病毒载体

相比于猎杀与买卖野生动物,更多情况下人们根本不需要与动物发生直接接触就能够感染病毒。许多新兴疾病是通过昆虫叮咬传播的,而昆虫则是将病原体在不同动物物种之间传播的媒介。 例如,在过去30年中,由野生哺乳动物中发现的细菌引起的莱姆病并通过壁虱传播给人类。其他病原体会从其动物宿主的尿液或粪便中排出,污染人类和农场动物的饮用水或农作物。孟加拉国目前已经发生了这种情况,那里的蝙蝠在采集棕榈汁的船只上偷喝并排泄,最终导致当地爆发尼帕病毒。



 
3.家畜也有可能传播病毒

尽管野生动物是传播人畜共患病毒的主要载体,但人们与家畜的接触更为频繁,这也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充足的机会。例如,过去很长时间的经验表明家禽可以传播禽流感,在过去20年中,H5N1或H7N9病毒株的爆发导致农场做出大面积的扑杀的对策。



在英国,农场动物感染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等细菌会导致数千起食物中毒事件。即使是通常无害的细菌,在使用大量抗生素的农场中也可能获得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欧洲以外的牧场中,通常将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从而有可能有助于耐药性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4. 如何预防人畜共患疾病暴发



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能够彻底防止人畜共患疾病暴发,但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加强三种特殊防御力。首先,保护生态系统和恢复自然栖息地可以确保动物无需在人类居住的地方觅食。其次,减少人们感染病原体的危险行为,相比于一刀切的禁令,我们更需要通过尊重不同生计和文化习俗的地区,促使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来减少相关高风险性行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在关键的公共卫生方面采取投资与监督手段。了解新冠病毒如何使动物从动物蔓延到人体,可以帮助降低未来大流行的风险,但这将意味着消除大众对大多数疫区的误解,并避免连锁反应。(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Coronavirus: three misconceptions about how wildlife transmit diseases debunked

2. Coronavirus: 'Nature is sending us a message’, says UN environment chief

3. Shut down 'wet markets' to prevent next viral plague, animal advocates say

4. Deer, predators, and the emergence of Lyme disease

5. Superbug hotspots emerging in farms across globe – stud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