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基于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共病患者的白质累加改变研究 验证了双重危险假设

  1. 精神分裂症强迫症

来源:心理所 2019-09-07 20:54

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共病应当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亚型,共病患者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神经系统异常。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 (NACN Lab) 研究员陈楚侨及其团队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共病患者表现出默认网络相关功能连接的特异性改变。但是,共病患者是否具有类似的白质改变尚不清楚。为填补这一空白,陈楚侨及其团队与国际学者合作,研





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共病应当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亚型,共病患者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神经系统异常。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 (NACN Lab) 研究员陈楚侨及其团队之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共病患者表现出默认网络相关功能连接的特异性改变。但是,共病患者是否具有类似的白质改变尚不清楚。

为填补这一空白,陈楚侨及其团队与国际学者合作,研究考察了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共病患者特异性的白质改变以及这些白质变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研究共招募28名共病患者、2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30名强迫症患者以及30名人口学信息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集其弥散张量成像数据,使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和概率性纤维追踪方法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并进一步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考察四组间的白质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共病患者主要表现出特异性的右侧矢状束和左侧纹状体终末端部分各向异性分数降低。默认网络和皮层-皮层下通路相关的白质连接概率增加。并且机器学习结果表明,采用部分各向异性分数能够有效地鉴别共病患者,准确率为0.78。这些结果发现了精神分裂症症状和强迫症症状叠加时出现的特异性神经累加效果,支持了共病的“双重危险”假说。

陈楚侨及其团队正在与国内外学者合作进行一系列基于任务范式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一步系统考察各类临床患者症状表现、认知功能和神经系统变化的相似性和独特性,以期通过这些研究发现能够有助于指导精准脑科学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和强迫症的临床诊断和干预。

该研究受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北京市科学与技术基金、北京市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以及心理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文章已在线发表于Schizophrenia Bulletin。(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