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国内AI医学影像平台商业模式探索

  1. AI

来源:火石创造 2018-10-24 12:19

  AI有望在医学影像领域率先落地,因此,医学影像+AI也是目前医疗人工智能领域最为热门的领域,到底有多热门呢?AI医学影像领域资本相当活跃根据火石创造的企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从事医学影像+AI的企业已经超过了100家,而目前单笔融资过亿的就已经有17起,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近两年国内医学影像+AI领域的融资情况。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狂热,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产品是否能够切实落地。目前人

 

 

AI有望在医学影像领域率先落地,因此,医学影像+AI也是目前医疗人工智能领域最为热门的领域,到底有多热门呢?

AI医学影像领域资本相当活跃

根据火石创造的企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从事医学影像+AI的企业已经超过了100家,而目前单笔融资过亿的就已经有17起,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近两年国内医学影像+AI领域的融资情况。

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狂热,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产品是否能够切实落地。目前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主要应用于疾病筛查阶段,是一个不易获得稳定商业模式的领域,但AI医学影像一直都不是一个在单一维度重复竞争的领域。纵观国内主打AI医学影像的公司,业务所聚焦的领域各有差异,有肿瘤也有慢病,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也有所区别,既有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之分,也有面向C端患者、IT企业、药厂、保险公司以及政府部门。

技术、场景以及数据,是企业在形成商业模式过程中最主要的三大要素。如果技术是一台发动机,那么数据就是汽油,一家AI医学影像企业的商业化,光有强劲的发动机是跑不起来的,因此,掌握优质海量医疗数据的医疗机构资源和渠道,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为此,我们对比了几家国内在AI医学影像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希望从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的角度看一看AI医学影像目前在中国的落地情况究竟如何。

国内典型公司对比

总体来看,AI医学影像的商业模式在逐渐清晰,产品不断落地,并且与医疗机构在合作不断深入。从变现的角度来看,目前尚未有企业能单纯依靠AI业务实现盈利,并且主要还是以“软件费用收取”为主要模式,比如汇医慧影和健培科技等都有依靠云系统、云存储等服务作为收入来源。可见,AI医学影像要真正论成功实现商业化盈利,还为时尚早。当前许多创新性中小企业依然要依靠其他业务销售或者融资的支撑,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依然还是以免费或者低价提供系统和服务以获取优质数据资源为主。

大医院还是基层医院?

具体来看,二甲以上医院依然是国内企业重点开拓的重要阵地,主要原因在于:一、大量的高质量医疗数据集中在这部分医院中,是企业用来训练和完善算法的最优选择;二、大医院更有能力、资本和规模来为人工智能产品买单。如果不论需求的满足程度,大医院的医生更能接受这类前沿产品;三、可以通过大医院辐射到其相关基层医院这一渠道,打开产品在基层医院的布局。

诚然,目前主打大医院这条线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原因在于大医院有更好的医生、设备和技术,对AI产品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甚至一些产品并没有搞清楚医生的真实需求,导致医生不买单。

其中我们看到翼展科技这一特殊的例子,从公开资料来看,翼展科技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聚焦在了基层医院,2016年与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达成试点合作,推行“1+1+10”模式,即一个数据私有云,一个区域影像中心,10家县级医院和影像医生支持。通过围绕影像设备服务、信息化产品及服务、远程诊断、医生集团等打造完整的线上线下智慧影像服务生态链,翼展科技希望能在基层医院这一场景下快速实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此外,Airdoc也选择布局医院外场景,通过人工智能帮助各级医院的医生发现早期慢性病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只需要拍摄照片,人工智能将自动分析结果返还患者,患者可以在手机端快速收到检测结果。目前,Airdoc与国内三甲医院的合作作为基础,以此提升数据体量和标注的质量,未来Airdoc将向基层、社区布局,主要聚焦在动脉硬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领域。Airdoc还与星创等眼镜门店进行合作,在帮助眼镜店进行服务升级的同时,也增加了Airdoc自身数据体量,为今后的慢病筛查、疾病图谱分析做前期的数据支持。

医院付费还是患者买单?

离开赚钱谈商业模式,是很不现实的,最终还是要落到用户是谁和谁来买单这样的问题上。由于目前AI医学影像产品大多集中在疾病筛查和辅助诊断,虽然能够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和提高诊断准确率,但是对医疗机构来说,这并不是刚需,并且其中存在着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的风险,医疗机构为此付费的意愿并不强烈,这正是目前大多数商业模式面临的困难。那么其他的潜在付费方呢?

汇医慧影多款产品已开始收费,其电子胶片就是由患者买单的,并且公司在盈利模式的布局上也正在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布局保险相关的产品。今年6月完成了C+轮2亿美元融资的依图科技同样在做一些商业模式上的探索。根据报道,依图医疗并不一定采用“软件费用收取”这种业内普遍采取的主要模式,而是在探索让保险公司、体检中心、药厂等潜在付费方为智能医疗买单的模式,只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可以落地。

小结

1、总体上看,AI医学影像产品不断落地,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但是短期内单纯依靠AI产品实现盈利的模式尚不可行,还需依靠配套产品和服务实现收入支撑;

2、技术创新仍是发展的核心,决定了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准确率,技术难题的攻克是商业模式突破的基础;

3、产品设计还需契合实际医疗需求,只有真正解决实际刚需的产品,才是用户愿意买单的产品。(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