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FDA发布3D打印医疗器械制造指导意见

  1. 3D打印

来源:动脉网 2017-12-07 15:46

 2017年12月5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发布3D打印医疗器械制造指导意见,为医疗设备制造商提供有关3D打印技术方面的建议,同时还指出制造商在提交3D打印医疗设备审批时需包含的内容,包括对各种3D打印方法的思考、设备设计、功能、耐用性测试以及质量系统要求。无疑,FDA的这一举措将促进3D医疗打印设备行业进一步发展。去年5月,FDA发布了针对医疗制造商的3D打印草案指南,允许

 

2017年12月5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发布3D打印医疗器械制造指导意见,为医疗设备制造商提供有关3D打印技术方面的建议,同时还指出制造商在提交3D打印医疗设备审批时需包含的内容,包括对各种3D打印方法的思考、设备设计、功能、耐用性测试以及质量系统要求。

无疑,FDA的这一举措将促进3D医疗打印设备行业进一步发展。

去年5月,FDA发布了针对医疗制造商的3D打印草案指南,允许强生、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Advamed)及Materialise等医药和3D打印大公司以官方评论的形式提供他们对于该指南的想法。

时隔一年半,FDA收集了这些机构提出的建议,又发布了有关该技术的进一步指导一件,足以说明FDA已经开始重视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

指导意见发布当天,FDA专员Scott Gottlieb博士发表声明,详细介绍了FDA近年来与3D打印医疗产品的新时代合作,并指出FDA已经审查了目前市场上的100多种3D打印设备,包括特定植入物和膝关节移植以及第一个3D打印药物。

Gottlieb说:“考虑到这一领域的创新研究指数增长,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烧伤患者将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新的皮肤细胞进行治疗,这些细胞被直接3D打印到烧伤伤口上。进一步来说,这种技术有可能最终被用来开发替代器官。”

FDA本次发布新的指导意见,向医疗设备制造商提供有关3D打印技术方面的建议,并建议制造商在3D打印医疗设备提交中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Gottlieb解释说:“这包括我们对各种3D打印方法的思考,包括设备设计、功能和耐用性测试以及质量系统要求。总体而言,该指导意见通过将审批流程透明化,帮助制造商更有效地将其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同时,也确保了FDA的监管方法能为这一前景看好的新技术带来独特的机遇和挑战。”

FDA增材制造工艺流程图

据悉,FDA正在建立一个监管框架,关于如何将其现有设备制造的管理条例规定应用到3D打印这些设备的体系和设施当中。该监管框架堪称世界上第一个“综合技术框架”,将为制造商提供有关3D打印医疗产品的建议。

FDA下一步计划

FDA还计划审查与生物细胞、组织产品生物打印有关的监管问题,以确定是否需要在最近发布的再生医学医疗产品监管框架之外提供额外的指导。

Gottlieb在声明中明确表示,这项新的技术指导仅仅是为了提供FDA对3D打印技术的想法,并指出FDA在3D打印方面提出的任何建议都很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变。

最后,Gottlieb总结说:“这些措施是我们努力范围的其中一部分,以确保我们的监管框架与我们被要求审查的新技术的独特属性相匹配。3D打印必然会改变医学的日常实践,患者将接受专门为他们定制的医疗产品的治疗。FDA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帮助推进技术的同时,还要保证患者的安全。”

中国医疗3D打印面临的政策困境

对比国外,中国其实对3D打印技术也非常重视。

2015年2月28日,工信部发布《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提出到2016年中国要初步建立较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同步。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将3D打印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2015年9月,中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人工髋关节产品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一时引发了众多关注。

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四款产品通过了CFDA认证,分别是:爱康医疗与北医三院合作的3D打印髋臼杯、3D打印人工椎体、3D打印脊柱椎间融合器,以及迈普医学的3D打印硬脑(脊)膜补片。

但是,中国目前在3D打印医疗器械方面仍然监管不足,缺乏相关的审批认证制度方案。

>>>>管理制度滞后,累及医疗3D产业健康发展

自2014年《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以来,国家发布了众多配套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基于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初步构建了全程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以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为重心,以医疗器械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为两大管理依据。但是,目前针对3D打印医疗器械的管理依据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首先,对于非传统制造工艺生产的3D打印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积累的监管经验极少,对它的生产经营以及使用的管理实践还很欠缺,要在短时间内出台针对性的行政管理规范很难。

其次,严重缺乏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医疗器械企业进行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医疗器械,中国还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既给相关企业对3D打印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造成很大的困难,也给监管部门对3D打印医疗器械的技术审评带来很大的障碍。

再次,一些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如《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GCP)、《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GMP)、《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GSP),主要适用于采用传统制造工艺生产的医疗器械,缺乏对3D打印医疗器械质量管理的指引内容。

>>>>技术评价受限,影响上市审批进展

目前,对3D打印医疗器械进行技术评价,不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存在不少的困难。

第一,对3D打印医疗器械进行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它的分类。3D打印医疗器械的结构特征和使用形式有别于传统工艺生产的医疗器械,难以运用以往的分类经验来判断产品风险的高低。因此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分类比较困难。目前,CFDA将定制增材制造(3D打印)骨科植入物等8类产品收录到《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中。

第二,就企业而言,3D打印设备与使用的材料是关系到产品质量的两大因素。随着3D打印设备的进步,打印材料也从无生物相容性的材料拓展到了活性细胞、蛋白及其他细胞外基质。对于不同的打印材料,质量控制有不同的关注点。

第三,就监管部门而言,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标准化医疗器械,制造工艺和材料的安全有效性是技术审评的重点。3D打印医疗器械的技术审评应该在审评方法、程序、重点关键点上与传统医疗器械不同,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规定出台。

由此可见,由于对逐层加工这种崭新的制造技术研究尚浅,对该技术制备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缺乏深入探索,对终产品的有效检测检验手段尚不明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验证、确认过程以及放行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企业及其监管部门对3D打印医疗器械的技术评价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也会影响产品的上市审批进展。

以下是近年来关于医疗3D打印的重要政策:

● 工信部、财政部等印发《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 年)》,提出到2016 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30%以上,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其中医用领域发展目标为:初步成为新药研发、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工具。在全国形成一批应用示范中心或基地。

● 2016年3月8日,科技部公布《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指南明确将“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 2016年3月9日,科技部还同时发布了《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将个性化植、介入器械的快速成型及生物3D打印技术作为帮扶对象,会给与财政补贴。

● 2017年2月,省经信委发布《安徽省“十三五”医药产业发展规划》,“3D打印技术医疗器械”被列入中四大发展重点之中。规划中提及的最尖端的产业则是“细胞3D打印”,这是更微观级别的医学操作。它意味着,可能在五年之内,这就将成长为安徽医疗新产业。

● 2017年5月26日,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中指出,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微纳制造等新一代制造技术驱动医疗器械向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