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与大咖面对面探讨微生物组学

  1. 微生物组学

来源: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2017-10-10 18:21

“微生物组”(microbiome)是指存在于特定环境 (生态位,biotype)中所有微生物种类及其遗传信息和功能的集合,其不仅包括该环境中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有微生物与该环境中其它物种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作为地球上进化历史最长、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命形式,推动地球化学物质循环,影响人类健康乃至地球生态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在自然条件下,各类微生物与其所

“微生物组”(microbiome)是指存在于特定环境 (生态位,biotype)中所有微生物种类及其遗传信息和功能的集合,其不仅包括该环境中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有微生物与该环境中其它物种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作为地球上进化历史最长、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命形式,推动地球化学物质循环,影响人类健康乃至地球生态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在自然条件下,各类微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存在的宿主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微生物以其社会行为,在维护人类健康及地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推动我国微生物组学的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专家学者们在研究中的分享和交流,特开办“微生物组研究及数据分析专题培训班”,培训班采用理论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员在短时间内对微生物组学研究中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得到迅速提升,同时学员与授课专家进行现场交流与咨询,探讨在平时工作、研究中的瓶颈问题,以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共同挖掘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主讲专家:

zbl.jpg

朱宝利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朱宝利 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100K食源性病原基因组项目中国区负责人。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儿童医院研究所(BACPAC Resources Center)工作期间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后期的人类癌症基因组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与英国Sanger Institute,美国哈佛大学Broad Institute等国际知名基因组研究中心合作进行了大鼠及真菌模式生物基因组,以及牛、猪、鸡等畜禽基因组项目的研究工作,对国内外人类、动物和微生物基因组相关研究有很广泛和深入的了解。2006年回国后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及人类肠道元基因组学的研究,同时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临床转化应用的研究和临床基因检测方法和技术的开发。 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学会委员。

1503565839692650.jpg

王 军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研究员

王军 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2008: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省级优秀毕业生 (2004-2008)? 2008-2010: 欧盟Erasmus Mundus奖学金资助,获得比利时根特大学,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德国不来梅大学联合硕士,最高成绩等级毕业 2010:德国不来梅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硕士论文 2010-2014: 德国普伦马普进化生物学研究所,最高成绩等级毕业。 2017年入选**“**计划”青年项目。主要进行生物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工作,工作中利用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的方法,在一系列的微生物组数据,宿主基因组数据,以及正在源源不断产生的多组学数据中发现生物学规律并研究其意义。研究组涉及分子进化,数量遗传学,疾病的遗传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微生物生态和功能分析等。

P020150330545160029910.jpg

胡松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胡松年 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总工程师,2007年7月-2012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助理,2014年7月至今任院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第二代测序数据产出和数据管理平台构建,非编码RNA的注释工作。并担任《遗传》、《BMC Research Notes》、《Frontiers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Nature Reviews Genetics(Chinese Edition)》等杂志编委;获得荣誉众多,主要有:2002年因“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 奖”,2003年因“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2007年因为“利用 EST信息资源大规模克隆家蚕功能基因”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973项目子课题等17项研究课题。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重要参与人员,胡老师为我国基因组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497942777.05.jpg

马俊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马俊才教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信息中心主任、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执委、亚洲研究资源网络数据管理工作组主席、国际生命条形码项目数据镜像工作组共同主席。主要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生物大数据、微生物云、超大规模全文检索技术、全球微生物资源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研发了全球微生物菌种目录(Global Catalogue of Microorganisms,简称GCM)面向全球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微生物建立目录系统;建设微生物领域云数据平台,生物信息资源国际镜像网站Bio-mirror,世界卫生组织(WHO)流感病毒数据库;主持研发《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管理及数据目录标准》已被ISO TC 276生物技术委员会批准立项成为AWI20710;主持编写并发布《中国微生物资源发展报告2016》。

1503565839630779.jpg

刘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翟,博士,研究员。2000年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获理学学士,2005年于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获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历经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于2014年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2016年被双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教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中国微生物学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