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前列腺癌研究进展一览

  1. 前列腺
  2. 盘点
  3. 进展

来源:本站原创 2017-09-25 22:26

2017年9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前列腺癌疾病的发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Cancer Res:胞外蛋白为前列腺癌骨转移营造微环境DOI: 10.1158/0008-5472.CAN-17-0064骨是前列腺癌发生侵袭转移形成转移灶的一个重要组织,新转移灶的形成会导致病人出现骨的疼痛并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但是前列腺癌细胞
2017年9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前列腺癌疾病的发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DOI: 10.1158/0008-5472.CAN-17-0064



骨是前列腺癌发生侵袭转移形成转移灶的一个重要组织,新转移灶的形成会导致病人出现骨的疼痛并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但是前列腺癌细胞为何会倾向于发生骨转移的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了解,有研究认为骨微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外基质蛋白tenascin-C的沉积是基质反应性应答的一部分,在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最近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tenascin-C也表达在骨内膜并参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形成。他们在包被了tenascin-C的骨模拟物表面培养了具有转移性的癌细胞,细胞表现出了吸附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增强,并且这种表型是由integrin α9β1所介导。

Tenascin-C在前列腺癌进展早期阶段发生沉积,是基质发生反应性的一个关键标志。发生反应的基质中包括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群体,Tenascin-C的沉积为癌细胞提供了理想的微环境,能够影响癌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除此之外,tenascin-C还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内的免疫抑制性功能。

这项研究扩展了我们对前列腺癌骨转移机制的认识并且鉴定出α9 integrin和tenascin-C的相互作用是骨转移的关键介导因素,同时也为预防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DOI: 10.1158/0008-5472.CAN-17-0164



最近,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放射治疗后前列腺癌细胞无法得到有效杀伤的内在原因和机制,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雄激素剥夺治疗能够增强放疗的细胞杀伤作用,这种效应与削弱了雄激素受体支持的DNA损伤应答能力有关。但是许多病人在接受了雄激素剥夺治疗和放疗的联合治疗后仍然无法克制癌症,研究人员认为雄激素剥夺治疗后诱导细胞产生了雄激素受体的剪切变异,驱动了DNA损伤应答。

通过对这一假设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接受放射治疗之前,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的2-3个月里能够诱导前列腺癌细胞产生雄激素受体剪切变异体,这种变异体缺少雄激素配体结合结构域,因此无法应答靶向该结构域的药物。他们还发现雄激素受体剪切变异能够增强放射治疗后前列腺癌细胞的克隆生存能力,并且这种效应不依赖雄激素剥夺治疗。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对前列腺癌细胞进行放射处理能够触发雄激素受体剪切变异体与关键DNA修复激酶DNA-PK的催化亚基的结合。通过药物抑制DNA-PK的催化亚基能够阻断这种相互结合增加DNA损伤,促进放疗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这项研究为靶向DNA-PK治疗前列腺癌,解决雄激素剥夺治疗和放疗的联合治疗后癌细胞无法得到克制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机制上的解释。



DOI: 10.2967/jnumed.116.188722



最近,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确定位前列腺肿瘤的方法,同时能够尽可能地保护正常组织不受负面的影响。这项技术运用了一种能够以不同的亲和力与两类蛋白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以及人源血清蛋白)进行结合的小分子。进而能够增强肿瘤组织的定位以及靶向放射疗法的效果。

PMSA靶向放射性疗法是治疗扩散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由于目前在患者体内鉴定出的可以使用的配体数量很少,虽然早期的肿瘤反应效果较好,但复发的几率很高而且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效应。

"我们目前了解了PMSA靶向放射疗法的局限性,因此试图通过优化分子设计打破这些局限性",来自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放射药理学教授John W. Babich博士。"我们相信这一新型的双靶点配体能够将血液中的蛋白库作为'安全区',进而保护敏感的器官和组织避免脱靶效应带来的损害"。

研究者们的目的是通过提高靶向肿瘤组织的药物的剂量同时降低其对健康组织的损害达到优化治疗效果的目的。最终,他们得到了这一双靶点配体分子"RPS-027",即同时能够结合PSMA与人源血清蛋白。通过人源化的前列腺癌小鼠模型,作者证实了该分子具有较高的肿瘤特异性吸收效率。通过与已有的靶向分子尽心对比,作者们发现RPS-27具有较高的肿瘤靶向率以及显著较低的副效应。

综上,作者认为该分子可以作为下一代的前列腺癌放射疗法的靶向分子。





最近两项重要的前列腺癌筛选临床试验提供证据表明,癌症筛查能够显著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的风险。这一发现表明目前常规的胰腺癌检测手段需要做出修改。然而,目前还难以证明加重癌症筛查的比例的益处是否会大于过度诊断以及过度治疗所带来的风险的增高。

目前,美国疾病预防工作组(USPSTF)强烈反对使用前列腺癌特异抗原(PSA)作为检测癌症发作的风险,原因是由于这种方法对于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帮助很低。相关数据分别来自ERSPC以及PLCO两项临床试验。其中,ERSPC显示出该检测方式具有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的效果,而PLCO则没有这一发现。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该检测手段受到了USPSTF的抵制。

为此,来自密歇根大学以及NIH的研究者们希望了解这两项临床研究的结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接受PSA检查能否实际降低患者的死亡几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作者发现ERSPC与PLCO的试验结果其实并无差异,也就是说两项试验均表明PSA筛查能够显著降低胰腺癌的死亡风险。相关结果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

针对这一结果,来自几年凯瑟琳斯隆癌症中心的研究者们希望能够有利于停止有关PSA检测能否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纷争。研究者们应当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这种筛查手段所带来的好处能否大过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所导致的负面效应。



doi:10.1038/nm.4379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复旦大学和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鉴别出了前列腺癌对疗法产生耐受性的一种新机制,相关研究或为后期开发新型前列腺癌疗法提供思路和希望。文章中,研究者解释了SPOP基因中的突变在前列腺癌对药物产生耐受性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SPOP基因突变是原发性前列腺癌中出现最为频繁的遗传突变,这些突变在癌症对BET抑制剂药物产生耐受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期被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澳大利亚男性需要积极性的治疗手段,而并不是单纯的仔细观察,当然通常也不会给患者很多治疗选项。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男性都会得到足够的信息并且做出最佳的治疗决定,越来越多的证据和治疗指南都支持了这一事实,即随着前列腺癌患者机体的肿瘤通过手术移除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低侵入性的放射疗法或能有效治疗并且控制患者的病情。

BET(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domain,溴域和额外末端结构域)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BET蛋白活性的药物,而这些蛋白能够帮助指导癌细胞的异常生长。作为一种疗法,BET抑制剂非常具有治疗潜力,但经常会发生药物耐受性。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最常患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也是引发美国男性死亡的第三大癌症,改善前列腺癌的治疗是美国重大的公共健康目标之一。

研究者表示,SPOP基因的突变能够稳定BET蛋白抵御BET抑制剂的活性,而且该基因突变还能够促进癌细胞增殖、侵袭及生长;研究者Haojie Huang博士表示,本文研究发现对于后期开发前列腺癌的新型疗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SPOP突变或BET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都能够用作生物标志物,来改善BET抑制剂导向疗法治疗SPOP突变或BET蛋白过表达相关癌症的效率。SPOP突变也能够被用来指导前列腺癌患者的抗癌疗法。

本文的研究要点如下:

1、BET蛋白(BRD2、BRD3和BRD4)是SPOP基因真正的降解基质;

2、SPOP基因的突变能够诱发前列腺癌患者样本中BET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

3、SPOP基因突变体的表达会诱发对BET抑制剂耐药,同时还会激活AKT-mTORC1通路,促进癌变细胞的生长和存活;

4、共同施用AKT抑制剂能够帮助克服SPOP突变的前列腺癌对BET抑制剂的耐药性,梅奥诊所技术商业化部门Mayo Clinic Ventures在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和疗法开发上拥有一项专利技术。



DOI: 10.1002/cncr.30817



尽管前列腺癌是目前困扰男性的最严重的非皮肤性癌症,研究者们对于前列腺癌的遗传背景的了解却十分有限。来自犹他健康大学的研究者们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鉴定出了相关的遗传突变特征,这些结果或许能够帮助针对性疗法的改进以及评估患者亲属患前列腺癌的风险。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Cancer》杂志上。

该文章的作者,来自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Pilié博士希望能够基于前列腺患者的个人临床病史,鉴定出相关的遗传突变。该研究招募了102名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的癌症患者,他们同时患有至少一种其它类型的癌症,例如黑色素瘤、胰腺癌、睾丸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等。

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研究者们分析了这群患者生殖系统的相关基因突变的频率。结果显示,有11%的患者在至少一类癌症相关基因中存在突变现象,这表明这一遗传突变或许导致了癌症的发生。此外,通过对患者的个人以及家族病史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患者(64%)并不满足遗传检测的标准。这一发现表明,目前的遗传检测手段并不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携带生殖细胞基因突变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具体情况。

"这篇文章首次描述了通过分析多种癌症(包括前列腺癌)的临床病史从而鉴定患者是否携带生殖细胞基因突变的方法"。事实上,大部分有害的基因突变都与DNA的损伤修复有关,"这些基因的突变会阻碍DNA的自我修复,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Cooney说道。

"这一研究能够帮助我们鉴定出具有患前列腺癌高风险的人群,从而指导其尽早地接受诊断与治疗"。(生物谷 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