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私有化后再上市 药明康德的三步走战略

  1. 分拆上市
  2. 生物制剂开发服务平台
  3. 药明康德

来源:大健康Lab/王雪乔 2017-01-12 09:15

从宣布私有化到私有化完成,无锡药明康德仅仅花了2015年8月初到12月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得以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如今这家曾以33亿美元从纽交所退市的中国最大外包研发机构,又用了一年时间,开启了旗下全资子公司

从宣布私有化到私有化完成,无锡药明康德仅仅花了2015年8月初到12月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得以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如今这家曾以33亿美元从纽交所退市的中国最大外包研发机构,又用了一年时间,开启了旗下全资子公司药明生物的赴港上市之旅,私有化后分拆上市计划再进一程。

2017年1月4日晚上,药明康德旗下全资子公司药明生物正式公布赴港上市申请说明书。此次药明生物并未披露具体的募资金额。早些时候,彭博社曾就药明康德分拆上市进行报道,并称生物制剂业务的估值约为15亿美元。

此举进一步印证了业内关于创始人李革对药明康德退市后分拆上市规划的猜想。就在前一天,药明康德下属挂牌新三板公司合全药业发布公告称,将以15.2亿元人民币,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的标的资产为上海药明康德持有或拥有的Pharma-ceuticalDevelopmentService制剂开发服务部门(以下简称“PDS部门”)全部资产与负债。药明康德将PDS资产装入了旗下这家主要为跨国制药企业提供定制的医药生产研发外包服务(CRO业务)公司中,进一步完善其上下游的产业链。

药明生物的挑战

几番动作下来,此前业内关于药明康德将分拆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上市的路径的猜测逐渐清晰明朗。于2015年5月挂牌新三板,打响药明康德回归国内证券市场的第一枪的合全药业,主要负责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业务,即将于港股上市的药明生物负责生物制剂部分业务,此二项俱已明确。接下来,业内猜测,由于药明康德的核心资产都位于江浙沪地区,其2014年成立的基因测序公司也位于上海自贸区内,药明康德极有可能将其精准医疗业务送入A股市场。目前来看分拆三大业务上市将于新三版、A股以及港股资本市场分别完成。

之所以有如此神速的回归,药明康德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官胡正国曾对外称,公司并不涉及到拆分VIE架构。一般而言,类似药明康德这样曾在国外证券市场上市的中概股回归,需经历“私有化退市——拆分VIE架构——重启上市”三步。

此次申请港股上市的药明生物,脱胎于药明康德成立于2011年的生物制药和生物工艺部、生物新药发现部,在2015年独立成单独公司。

申请书中,药明生物的业务版图清晰可见。药明生物主要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的外包,提供从生物药发现、开发及生产服务。业务模式基于“跟着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策略,由于客户的生物制剂通过生物制剂开发过程推进并最终实现商业化生产,每个项目的收益随着项目推进而增加。

不过,这样一个全流程的生物制剂开发服务平台,也必然伴随更多的风险。尤其是在生产环节,一直以来从事生物制剂研发的药明生物,乃至药明康德都没有足够的经验。业务方面,药明康德对高管十分倚赖。药明康德成立早期,李革夫妇的海外背景是药明康德能够从国内众多CRO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他们带来了大量跨国药企的订单,促使药明康德迅速成长。

李革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曾作为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组合化学公司Pharma-copeiaInc.的创始人之一,在Pharma-copeia担任各类科研及管理职位。2000年,他离开美国回国创业,与另外三名创业伙伴一起,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了第一家研发实验室。以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业务起家。

这两大风险在此次上市申请书中也得到了披露。其中包括,“我们与商业制造的业务扩展未必会成功”,“流失高级管理层及主要科研人员的服务可能严重干扰我们的业务及增长”,“倘我们失去主要客户,我们的业务和经营业绩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药明生物所指的商业制造的业务扩展,是指药明生物正在无锡建造的工厂信息。药明生物目前正在无锡基地建造规划产能为30000升的新设施,并计划在上海基地建造规划产能为7000升的新设施。预计无锡产能设施于2017年底前投入运营,上海基地建造预计于2017年6月开始,并于2018年第二季度投入运营使用。药明生物表示,预期未来生物制剂商业制造将会构成公司整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制剂商业制造相比生物制剂发现与开发一般较为资本密集型,而药明生物先前已商业化规模生产生物制剂药品的经验有限。药明康德已经具备较丰富的各类药物生产经验,据此次公布的申请书透露,按照2015年收益计算,目前药明生物在中国的生物制剂研发市场排名首位,市场份额高达36.4%,其服务伙伴也首次公布,其中包括阿斯利康、强生、哈尔滨誉衡、浙江医药、正大天晴等国内外知名的制药公司,合作伙伴覆盖全球20强药企中的11家。但药明康德目前的生产仍是以供应临床试验为主,大型商业化生产经验仍欠缺;尤其是在生物制剂领域,产能瓶颈有待突破。

另一项值得注意的风险在于主要客户流失对公司的影响。药明生物自少数客户产生一大部分收益,并预期于不远的将来继续如此。截至2014年及2015年12月31日,以及2016年9月30日,药明生物的五大客户分别占收益的44.1%、57.5%及58%,最大客户分别占收益的11.8%、21.6%及21.9%。

申请书进一步提到,流失高管及主要科研人员的服务可能严重干扰业务及增长,尤其是“我们高度倚赖黄世仁兼主席李博士以及行政总裁陈智胜博士,陈智胜博士负责管理业务、营运及销售及营销活动,并与我们许多主要客户维持个人及直接关系”。

企业的业务对创始人及高管依赖度高,会导致企业的日常经营受到创始人健康状况、私人活动的影响,结合药明生物的收益一半都来源于主要的五大客户,这意味着流失任何高管都将影响公司的整体业绩。

不过,这样的挑战是药明生物乃至药明康德在业务扩展的过程中必要遇到的。当初药明康德从纽交所退市,正是由于纽交所市场反应平淡甚至负面,认为这一系列的基因组、电子商务和细胞治疗的投资,会影响到该公司2015年的市盈率。退市后,又有很多人担心药明康德以后会不会改变商业模式,尤其是是否将成为一家新药研发公司。外界对药明康德商业模式的关心贯穿其上市、退市、重回A股市场的全程。

李革的野心

辗转从纽交所上市到私有化退市,而后回到国内证券市场,历经十余年,药明康德每一次的资本运作背后都是李革和这家公司野心的不断升级。

李革在1999年最初萌发创业念头的时候,想法是利用自己对美国市场需求的了解和积累的经验来研发化学新药。但很快他便逐步意识到,当时国内的新药研发条件和环境都还未成熟。一次偶然与美国一家制药企业的合作机会,让李革看到了实验室发展的新路径:变独立开发新药为承接国际制药巨头新药研发业务,也就是做新药研发服务。在药明康德创建的2001年之前,国内的新药研发基本只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中进行,几乎没有专门从事研发的商业企业。

成立七年后,2007年8月9日,母公司无锡药明康德(开曼)有限公司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时,药明康德已经跻身全球领先的药物研发和生产服务供应商行列,向全球制药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外包增值服务,员工超过一万人。

这次纽交所上市却为同样7年后的退市埋下了伏笔,业内一直认为,不仅药明康德在美股市场被低估,李革对药明康德持有的抱负,也难以在纽交所实现。

2015年退市时,国内创业板上市的CRO企业泰格医药,当时的PE为71倍,估值约为109亿元人民币,其估值高峰时甚至超过260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在A股指数达到高位时,国内市值超过200亿元的医药股比比皆是,恒瑞医疗市值已经超过800亿元。而药明康德作为国内CRO的龙头企业,在美股市场的PE是30倍,估值仅约30亿美元。

另一方面,李革在药明康德开展了一系列投资和业务拓展。从2014年开始,药明康德投资业务覆盖基因组、生物分析、药物代谢、和细胞治疗等。这一系列举措并未得到积极的市场反应。“在2015年3月,我们在季度财报中准备了一页内容,上面列举了我们将持续发展的重点平台板块,以及将开始投资的新兴机会。季度财报后,我们的股票非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了20%。我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失望。我们想要保持创新,却不能得到正向的激励。因此我觉得是时候回归私有化了。回归私有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大胆地投资平台建设,更加灵活地把握新兴机会。”此前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在接受媒体有关私有化回归问题的采访中透露。2015年3月5日药明康德公布201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以及随后3月13日宣布在费城新建CAR-T工厂后,甚至引发投资者抛售股票,股价也从3月初的40美元左右下跌至3月13日的34.39美元,跌幅超过16%。

2015年8月,药明康德宣布与包括该公司董事长兼CEO李革在内的团体达成33亿美元的私有化约束性协议。2015年底,药明康德完成纽交所私有化退市,市值33亿美元。

药明康德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杨青也曾对记者表示,药明康德的确不满足于仅仅被简单地归成研发服务型公司,而是一个具有开放式一体化的研发能力技术的全球性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为客户和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经常会觉得无论是像阿里巴巴也好、亚马逊也好这样平台性的公司,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当然,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需要在今后几年之内,从今年开始对公司的技术能力平台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建设。”

现在,药明康德已经成长为一家集临床CRO和临床试验管理SMO,以及生产于一体的企业。它手中还有一支风险投资基金,自2011年成立至今,已经投资近20个项目,主要针对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开展投资。(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