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1. Science
  2. 北京
  3. 生命组学
  4. 精准医学

来源:生物谷 2016-12-26 11:38

2016年12月23日,由Science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采购与管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精准

2016年12月23日,由Science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采购与管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精准检测与精准诊断专家委员会、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主办单位,中关村生物质谱转化医学开放实验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协办、梵诺阿特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著名科学刊物Science对此将做专刊发布。

大会主席由北京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担任。

据记者了解,当前中国在重大疾病方面面临着每年新增310万癌症、220万癌症死亡、300万心血管疾病死亡、1亿糖尿病、2.6亿高血压患者的巨大挑战。

由此,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这个指示对进入了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中国而言,意义极其重大。健康问题成为了创造良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

大会指出:2016年,中国有关部门加快行动,中科院宣传启动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作为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批复在全国建设27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

在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政策下,涌现了一大批国家临床检验优秀企业。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飞行时间质谱仪以及在此设备上研发的产前缺陷检验,特别是“生物年龄”这一更能准确反映机体实际健康状况的研究等成果逐渐进入医学研究视野,标志着精准医学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

与会专家认为:“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治疗与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

因此,可以说,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分子影像、微创技术等技术发展推动了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

据悉,本届大会议题涉及精准医学在肿瘤精准检测领域的前沿进展,精准医学优生优育策略指导下的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研究进展,精准医学在微生物快速检测领域的进展等方面。另外,本届精准医学大会将有国内知名院士出席大会并作专题报告,深入解读和解析精准医学领域的国家政策及发展趋势,明确精准医学的概念和内涵,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糖基组学及分子影像重大组学的研究进展,形成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

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在收录了第一届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优秀报告,出版了精准医学专刊基础上,在本届大会同期举行了专刊发布会。

“精准医学”概念首次于2011年在基因医学界提出,2015年美国国情咨文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

我国的精准医学总体目标是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为目标,自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疫苗、器械和设备,形成一批我国定制、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

在总体目标基础上,中国精准医疗的阶段目标分为五年目标和十五年目标。

具体讲,五年目标是使我国精准医疗研究和临床水平位于国际前沿,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疾病诊疗水平引领国际发展、针对某种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罕见病分别创立8-10种精准治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

我们国家的十五年目标,是在精准医疗主要研究单位和试点地区,我国重要肿瘤诊断由目前的20%提高到40%以上,将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由5.6%降低到3.0%以下,主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降低10%。

据专家介绍:精准医疗将会使人们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降低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节约医疗费用,并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预测未来可能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预防和得到早期治疗,以及治疗的靶向性也更强。

目前,我国精准医学在制定新的诊疗方案、改善治疗方面才刚崭露头角,但精准医疗专业人士的专业培训还远远不够,基础医学机构和科研单位迫切需要识别和验证明确疾病或者依赖于遗传实验胚胎学标志物监测,开发精确的规则来保护精准医学的应用。

“我国其实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布局了相关研究,包括863计划实施的肿瘤基因组、疾病分子分型和分子分期等项目。”詹启敏说,目前我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位于国际前沿水平,分子标志物、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迅速。

多位专家指出,精准医学目前只是起步,中国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共享临床研究资源、完善政策法规。(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