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

  1. 基础研究

来源:科技部 2017-06-11 15:0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学技术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现将该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科学技术部&nbs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学技术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现将该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7年5月31日

“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积极谋求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战略引擎作用。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大力推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通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985工程、211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基础研究持续快速发展,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和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科研产出持续规模化发展,整体科研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显着提高,进入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的领域不断增多,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整体上呈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加速发展态势,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大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学科体系、人才队伍、科研基地和条件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批研究院所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一些研究型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2位,2015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为29.68万篇,占全球的份额从2004年的5.4%增长至2015年的16.3%。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稳步增加,影响力显着增强,2006年至2016年9月,我国论文共被引1489万余次,居世界第4位。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等8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

——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稳步发展,信息、空间、资环、海洋等综合学科,以及认知科学、纳米科学、数据科学、管理科学等交叉学科得到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基础医学、农学、材料、能源和工程科学等应用基础学科得到大力支持,学科布局不断完善,多学科以及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显着并取得重要进展,部分学科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调控、纳米、蛋白质科学、干细胞、发育与生殖、全球变化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呈加速产出的趋势。获得了一批诸如铁基超导、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性传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四夸克物质发现、细胞剪接体等一批重要蛋白质的精细结构解析、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小鼠-大鼠异源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构建等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成果。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重大传染病防控基础研究体系建立、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理论基础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对载人航天、南水北调、应对气候谈判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等前瞻性研究,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能源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对深海、深地、深空、极地的探索等,为我国解决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瓶颈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

——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从事基础研究的全时人员总量由2006年的13.13万人年增长到2014年的23.54万人年。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回国,领军人才快速成长,中青年科学家成为主力,后备人才队伍逐步成长,一批优秀团队正在崛起。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全球海洋观测计划(ARGO)、国际大陆钻探(ICDP)、国际大洋钻探(IODP)、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等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发挥重要作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地球空间双星探测等我国科学家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逐步增多,国际科学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担任重要职务的人数明显增加。

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基础研究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重大原创成果偏少;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在引领前沿方向、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方面欠缺;基础研究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数量匮乏;基础研究经费稳定性支持的机制有待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和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当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变革和调整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产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催生颠覆性技术,可望引发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深刻调整。国际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综合国力的竞争已前移到基础研究。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建设科技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基础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战略引擎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着力解决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提出原创科学思想、探索重大科学前沿、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共性技术基础等重大科学问题、完善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引领重大国际科学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造就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跃升,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提供知识基础、人才储备和发展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部署,遵循科学发展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坚持继承与创新,强化基地和能力建设,培养一流人才,着眼未来国家竞争力,聚焦在创新链的前端,坚持把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根本任务,发挥基础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面向科学前沿,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解决重大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针对事关国计民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超前部署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坚持把加速赶超引领作为发展重点。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强化原始创新。鼓励科学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基础,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坚持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核心动力。尊重科学研究的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着眼长远,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认真求证。完善基础研究分类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赋予学术领军人才更多的学术自主权,完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和动态调整机制。

坚持把不拘一格发挥人才作用作为本质要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坚持把全球视野作为重要导向。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应对全球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基础研究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世界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